2018年2周,1月8号-1月14号
读书(非技术)
共计10个番茄钟,差不多5个小时吧。
《深度工作》 读完
- 第一呢,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从一个概念写成一本书,并且写得蛮有水准,这可能就是写博士论文需要的能力。
- 第二呢,深度工作是需要去习得的,读这本书的收获有点像电影“爆裂鼓手”里展现的那样,要不断的去逼自己进入一个新的水平,哪怕心力憔悴,就是没想过放弃。这可能不是作者想表现的,是我关联想到的 【周日爬山的路上,我也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有点这个意思】。
- 本周读完了,有条件的可以翻看一下,不是要听作者的,而是看这本书能给你什么共鸣。
《从小众到主流》
- 读完Part1,作者用象限图把中国的消费者群体分为了6类,这种思路值得学习。
- 其它内容读起来,一般吧,毕竟后面就通过一些案例来这明这些规则,没啥特别引起我共鸣的地方。
电影
看了2部,用时3小时31min
这就是命
- 豆瓣4.5
- 是看《你说的都对》里提到的,正好能下,就顺带下饭了,搞笑故事还行,放在几年前还行,现在这种风格已经不符合主流了,也就是王宝强导演的水平吧。
杰出公民
- 豆瓣8.4
- 印象比较深的是
- 去阿根廷小镇的路上,车坏了。会讲故事是个重要的能力【不是跟小孩子照书念,而是根据某一主题去编一种故事的能力】,男主讲的那个故事也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
- 最后新书发布会,男主指着自己的伤口对提问的记者说:“真真假假重要吗?没有真相,只有各人的解读而已”。
- 网上讲的例子中,我觉得杨振宁先生应该属于男主那样,当年他从国外回来,主流媒体说的啥,后来我在Youtube上看了他在港大还是台大的演讲,人家确实牛啊。【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杨,应该是推动了国内清华高等研究院,但目前怎样了,不太清楚。--我知道不太多的事】
实验室
- 论文周一上了13000字,直到周五还是13000吧。
- 周三(10号)弄了一个每天编写代码1小时种子,连周日的算上,才做了3个。到底是要求太多,还是自己没上心?
- 每天看英语这个种子坚持得不错,一周能完成6天。
- 技术上
-
gcc
与g++
在对于.cpp代码上的区别,只是了解到了差异还没好好区别。 - 用Eclipse写了2天的java代码,都是比较简单的,目前没想好做啥题呢。
- 本周五树莓派到了,自己环境搭建好了,也从图书馆借了本书,开始倒腾起来吧。
-
崂山乱窜
看完《深度工作》后,本周有想法,每周歇一天。当然之前也有,本周开始践行了
- 八水河-龙潭瀑-上清宫-玄武峰-万年船-百合顶-桑石屋-天茶顶垭口-北长岭-华严寺
- 借的师弟年卡去的。
- 确认了一下,我还是恐高的,山上的海风真是大啊,阴面的雪都没有化,下山的路上滑死我了。
- 是从上清宫后面的小路上山的。这个上清宫里摆了全真七子,三官(天,地,水),三清(玉,上,太),也没啥香火和人气。
- 重点说一说华严寺
- 门口的法显大师雕塑很气派,也有故事。
- 寺庙里的和尚感觉十分自律啊,当时好像正逢他们做功课时间,只有两个,也在那敲敲打打,念念有词,听了一会儿,一个没听懂,反正说的也不是梵文。
- 说一下奇石,在上台阶的路上,能看到一个块石头形似作揖的拜佛者;同时崂山矿泉水的商标也是在那取的景,在进门的地方,一块石上刻了一个“佛”字,本以为只是简单一块石头,经高人指点,这个石头不同角度,能看到是人的两张脸。旅行和学习一样,还是得经高人指点才行,否则看不出那么多道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其它
- 又一次坐113回学校的,上次吧看到一个故事,这一次又看到一个真事,记录一下吧。
- 我在车站等车,从一辆SUV下来中年夫妻,两人一边等车,一边在看朋友圈和在看崂山上拍的视频,不知道是不是在分享还是在回味。
- 车来了,我们三上车,他们到的地方要2.5,本来以为没啥事,他们一直墨迹到下一站有人上车,还没买票,本意他们只想给4块,想问售票员能不能便宜点。
- 售票员去收后一站上来人钱的时候,他把他的20块钱给女的了,然后售票员找他收钱的时候,他只给了4块,还是故意找一圈20块去了哪,感觉售票员好尴尬啊,
- 最后那女的拿出那个20块给售票员找了,三个人用中国人特有的哈哈来掩饰各自的心境。
- 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记录一下,就当是以后编故事积累素材吧。
- 周五晚上,整理了一下单其武老师的分享,收获还是有的,本来把笔记分享出来的,懒癌发现,还没整呢。
- 听着梵音大悲咒两遍写了第2周的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