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个男孩,最初的梦想是买一套房子

午后捧着纸质版的《走出非洲》,读着读着就随着作者的文字,心情逐渐欢喜雀跃了起来,这种雀跃,来自对文字描述的美加上心里想象的画面的美的感受,来自作者对人和动物细致的体察加上自己体悟到的共鸣和欢喜。

太有冲动写点什么,虽然到此时此刻,只有一个点,还不知道如何去展开写,我给自己泡了一杯茶,点上喜欢的柏木香薰,坐到这,开始写。

读完了chapter1的四篇,作者凯伦写到了两位平凡但独特的男性。一个是非洲的土著男孩——卡曼特,另一个是垂老的丹麦人——老克努森。卡曼特是得到凯伦救助后成为她的一名忠实的仆人,克努森是一个双目失明被凯伦收留并送终的老人。

凯伦对他们的观察和感知,没有一丝一毫的主人对仆人的居高临下,而是以诚相处的冷静观察,背后是这位女性强大的感知和包容,对人的悲悯和谦卑,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一切的深切热爱。

“土著小孩都有老扑克牌玩家似的技能,他们不会在意你是高估还是低估他们手中的牌,只要你猜不透真正的牌就可以了。”

“土著很可能是假装害怕,或者是某种深层恐惧,或许是开玩笑,而事实上,这些害羞的人并不害怕。”

“他们拥有一种特殊的智慧:神和魔是一体的,共生共存。土著人不会稀里糊涂的看待他人,也会不孤立的看待事物。”

“他们永远都不值得信赖,但却非常真诚。”

“高贵着的,永远是土著;平凡着的,永远是迁移过来的人。”

卡曼特,既有着非洲土著人共有的特点,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个人特质。

“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上布满了痛苦,却又显露出极大的耐性。”

“他像古代的勇士一样,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直面痛苦,他的生活教会了他时时刻刻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卡曼特平时总是很镇定,或者表现出一种内敛的庄重,但这次却明显看得出他在强忍欢喜,整个人看起来神采奕奕。”(这是严重的腿伤被彻底治愈后,又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之后的卡曼特)

“他的身上带着一种鲜活的活力和生机,如果在一幅画中,他一定是需要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习惯了遇事就思考,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自己的结论,特立独行、与世隔绝,做同一件事情,他的方式绝对与别人不同。”

“他特别的耐心,我总能感觉到他投射在我身上的犀利眼神,总是试图通过各种详细的解释,知道我摆脱无知。”

“他的双眼极富洞察力,似乎受到过神灵的启示。”

这些未经雕琢,与生俱来,历经世事,仍然葆有的品质,会让一个普通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需要智慧去维持,这光芒,智慧洗涤过的眼睛能看到。

还提到了一个小男孩基塔乌“他喜欢思考,喜欢观察,做事情也很专注,我很喜欢他。”我也很喜欢,哈哈。

被凯伦收留的垂暮老人克努森,在被艰难的生活、疾病和酒的摧残下,佝偻弯曲,性格乖僻,却喜欢和凯伦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

老人,喜欢回忆。可能我们老了的时候,也会拿出留存着各种记忆的老物件,去回忆自己这一生的各种故事,如果幸运的有人愿意听,那一定也是兴高采烈的滔滔不绝。

而大多数老人只能是呆呆的坐着,独自沉浸在即将随着生命而消逝的精彩年华里。

老克努森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凯伦。

“他的体内,还有一簇遏制不住的火苗一直在燃烧,永远不会被任何灰烬覆盖。”

“老克努森虽然胸膛凹陷、身体孱弱,但内心却像一个喜欢打架的小男孩,性格简单、暴躁易怒,有着一颗狂野的小心脏。我尊敬那颗心。”

在雄性文明和强势文化的背景下,男性总是需要扮演强者,去斗争去获取资源,可是他们长大之前,也曾是个充满期待和天真无邪的脱俗少年。

万维钢老师说过“没有任何一个男孩,最初的梦想是买一套房子。”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不管在哪个年龄,男人心里都有一个小男孩,这个小孩喜欢打架,喜欢搞破坏,简单粗暴,原始纯朴,天真无邪……长大后的他,常常蜷缩在一个安全的角落,在他感觉到绝对安全的时候才蹦出来,完全替代那个因肩负生存繁衍责任而带着面具假装稳重的男人。

男性很难去描述和表达一些东西,类似的话,从任何一个男性口中说出来,想要获得认同,哪怕是同性,都会显得矫情,也会觉得难为情。

男人们要么回避交流,要么就是没有充分的感知力去交流,大多通过酒后才会谈论的美好青春来悼念自己已经抓不住的宝贵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是一群男人油腻的开始)

当这些需要被一个强大的异性眼光看到,体察到,表达到,对一个男性的冲击力,是深刻而精准的。

我似乎明白了,《走出非洲》和她的作者凯伦——这位与诺贝尔文学奖数次擦肩而过的丹麦女作家,为什么会被那么多的男性读者喜欢,包括《老人与海》的作者硬汉海明威。从文字中体现出来的,那种罕见的集宏大气势和细致体验于一体的女性气质,和当时很多主流女作家所写的“生活中惊天动地的琐事”,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我想,这源自于一个极具包容心和理解力的女性对生命最本真最珍贵的品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

书中未经社会规则驯化的土著人,保留着最原始的人性特质,具体到卡曼特身上,就是那种犀利、真诚而又鲜活的充满智慧的生命力。这些才是生命里能够穿透伪装粉饰而熠熠发光的东西。这就是“在一幅画中,需要浓墨重彩的一笔”。

《羊皮卷》的第一句“(年迈的)海菲在铜镜前徘徊,打量着自己,自言自语的说,只有眼睛还和年轻时一样。”

这一句话,大概是18岁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深深的印在了脑袋里,也不断地提醒自己,抛开性别和年龄,抛开责任和义务,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

那个年龄,只知道生命中有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是具体是什么,很懵懂。

十几年后,我已中年,慢慢开始理解了,勇敢的探索和大胆的喜欢,真实的做自己,去体验去感受。

可能再过十几年,我会很清楚的知道了。把这一生所收集到的珍贵,像穿珍珠一样,一颗一颗串起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