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相当热火的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大致剧情是:一位壮志未酬的摔跤手父亲一直不能喜得贵子,而他最盼望的就是能生个儿子继承父业为国争光。正当他万般沮丧之时,在一次小孩子们打架的偶然事件中,他意外地发现两个女儿竟然有极强的摔跤天赋,这让他很是开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要把女儿们培养成世界摔跤冠军。当然这条冠军求索之路走得是惊心动魄,荆棘丛生,艰辛无比。幸运的是大女儿吉塔在群雄争霸的世界性的赛场上终于拿下了冠军奖牌,实现了这个摔跤之家为国争光的梦想,二女儿巴比塔在后来的比赛中也表现不俗。这两个女孩儿的命运由此彻底改变。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究竟能不能让一些年轻的观众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从此雄心勃发,我反而会担心会不会有很多父母因为此剧瞬间转化为狼爸虎妈。反正剧中那位父亲近乎“残暴”的教育手段我是不愿效仿的,我也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的人生必须为冠军而战。
因为这个故事毕竟是发生在印度的,众所周知,这个国家的女性地位一直以来都很低下,所以尽管获得世界冠军这样的成功只是“极小概率事件”,我还是觉得这位摔跤手父亲的做法挺难能可贵的,他的努力也是很有启示作用的,正如台词里有的“你的胜利不是你一个人的,你是所有不愿意一辈子面对锅碗瓢盆的女孩子的榜样。”
不过,我在观注这个摔跤家庭一路冲向成功终点的过程中很是为他们捏了一把汗的,甚而在走出影院后还心有余悸。这两个女孩儿的摔跤成长之路是波云诡谲,有几个关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不禁感叹:孩子成长的契机不知道在哪儿。
一次是当两女孩儿实在受不了父亲为他们定制的“魔鬼式训练”了――我想是个孩子都会受不了的吧――完全没有了童年的自由快乐、上课累到趴在课桌上打盹、被逼迫着剪掉长发穿上男孩衣服、被村子里的人和同学们奚落嘲笑……她们终于再也不肯听命于父亲,而是勇敢地结盟“起义”了。父亲面对女儿们的反抗一度是无可奈何,他又不善于讲道理开导,或许那个时候他自己根本就没意识到摔跤可能会改变女儿的命运,而让女儿来帮自己实现梦想毕竟是没有多强的说服力的。
女儿们想尽办法逃避摔跤训练或在训练场上消极懈怠偷巧耍滑。她俩偷偷跑去小伙伴的婚礼上看热闹时,父亲在人群中找到了她们,气得两眼冒火,却只能无可奈何地悻悻离去。恰是这场父亲极力阻止她们参加的婚礼,给女儿上了最好的一课,小小新娘的一番哀叹让她俩彻底放弃了与父亲对抗。她们回去以后,训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真刻苦,而且完全是变被动为主动了。父亲面对女儿的突然改变显然是有些摸不着头脑。试想,若是没有一次这种从天而降的“催化”机会,父女之间的矛盾危机真不知会到什么时候才能得以化解!
再一次是大女儿吉塔进了国家正规的体育训练机构之后,教练全盘否定了她父亲以前教给她的训练方法,她只能按教练的要求去做。那时候她尚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再加上进入到青春期,她喜欢上了逛街、化妆,头发也重新长起来了。父亲质疑她的训练方法有问题,忠告她不能分心,她统统表示不屑甚至鄙视。终于在一次较量中,女儿毫不留情地把父亲打倒在地,以此宣告父亲的那一套早已被社会淘汰了,她拒绝再受父亲控制。直到她在她特别看重的奥运比赛中遭遇惨败,她才慢慢地学会了反思,渐渐看清了教练的无耻无能,她才再次愿意接受父亲的亲自指导,并在父亲的精神感召下终于在另一场比赛中问鼎世界冠军。
现实生活里也一样,总是有些孩子你无法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核裂变”。
和我搭档的吴老师说班上的帅本学期一改上学期萎靡的状态,努力多了,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上学期,这孩子刚进班时成绩排名靠前,后来一直下滑,老师家长无计可施。其实他本学期要发生巨变我是能预估到的,但不便早早明说,我一直在静观其变。因为在本学期开学后不久,我在这个孩子写的周记里读到了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说,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并且在老家那边上学。因为奶奶两年前去世了,再加上他马上要上初中了,他的爸爸妈妈就把他带到镇上的家里,妈妈陪伴他上学。他说自己在爸妈身边很不习惯,他们只知道让他努力读书。他想念住在老家的爷爷,他也想念从前和他一起玩的小伙伴,可是爸妈就是不允许他周末回老家,即使偶尔能回去看看爷爷,爸妈也都陪着去,呆不了一会儿就拉他回家。他不舍,躲进爷爷的房里哭着不肯走,爸爸就气愤得要打他。他说,他恨爸妈,爸妈说什么他就是听不进去,他还总是跟爸妈作对,也不想努力读书。直到今年他们一家去做清明,在奶奶的坟前,他特别想念奶奶,他更心疼现在孤单一人在老家的爷爷。他说从奶奶去世后,爷爷就变得不再爱笑了,常常发呆。他好想陪伴在爷爷身边,让爷爷开心。可是他却做不到。他说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爷爷竟然在坟前呼唤奶奶,还说要不是想亲眼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孙儿考上大学,他也要和奶奶到一起了。帅说他震惊了,他没想到爷爷还有这样一个心愿。他当时就在心里做出一个决定,一定要好好学习,要让爷爷充满希望地活着,要让爷爷亲眼看到他考上大学。
孩子的这篇周记写得是少有的用心,那些文字读得更是让我心疼不已:小小的人儿内心满满的都是苦楚,当父母的竟然没有丝毫顾及和觉察,只一味以爱的名义严厉地管教孩子。如今,令人欣慰的是,这孩子真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开始努力了。目前我们尚未把他转变的原因告诉他的爸妈,估计他们也是丈二和尚正疑惑着这孩子怎么又突然间变得懂事起来了。
像这样因为某件事或某种刺激让孩子小宇宙爆发的例子如果说起来就太多了。现在还跟我保持联系的过去的学生里,有不少在我身边时是学习成绩很一般的学生,后来竟然发展得很好,考研读博一发不可收。也有的曾经是混世小魔王,如今竟也长成了让父母为之自豪的好男儿。据说还有的学生到了高中以后竟然是为了要和心仪的对象考进同一所大学而发愤图强。
故而,我觉得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家长而言,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除了要一直持续地给予孩子该有的关注和帮助,更是一段长长的守望,因为,助力孩子成长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契机真的很难知道究竟在哪儿,什么时候出现。
我还是喜欢那句话: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最后顺便问一句:你还记得自己的生命中拔节式成长背后的诱因么?大概很少是源于父母老师千万遍的唠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