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个夏日的傍晚,女儿把单元试卷递给我,一脸沮丧。那是一张78分的数学卷子,被她攥得皱皱巴巴———像极了三十年前,同样把皱巴巴的试卷藏在书包最底层的我。
“又没审题清楚就开始做了吧?”话到嘴边,我硬生生地咽了回去。孩子眼中那种熟悉的恐惧,那种等待审判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
忽然想起洛克菲勒那段朴实又深刻的话:没事不要讲话,讲话只有三个目的。
一、讲了让别人高兴,如果你的话别人不高兴,那就不讲。
二、讲了别人有劲干活,能给别人传递价值。
三、讲了你得有钱赚,要不然就留口气,暖暖肚子,别扯淡。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多少亲子关系的裂痕,始于我们忘了和孩子好好说话,忘了好好说话的重要性!
一、好的语言能温暖孩子,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朋友老陈是公司高管,管着几百号人,却拿十岁的儿子没办法。孩子沉迷游戏,成绩徘徊中下。
有次我去做客,正好遇见一场“战争”:“整天就知道打游戏!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要你管!”
“我是你爸!不管你谁管你?”
“那你别管啊!”
……
老陈后来苦笑着对我说:“我在公司讲话一句顶十句,回家跟儿子说话,一句也顶十句———句句都顶在心口上啊。”
这不正是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吗?———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却用“为你好”来掩饰。
想要自己的话让对方听进心里去,那一定得让对方认可自己、相信自己,所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
后来老陈换了方法,他不再一进门就问作业,而是说:“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也不再禁止游戏,而是问:“这个游戏哪里最吸引你?”
三个月后,他给我发微信:“儿子主动把游戏时间从三小时减到了一小时。他说,爸爸再不把他当犯人了。”
语言的温度,直接决定了关系的厚度。
二、说出来的话要有价值,要给人力量
邻居小慧的女儿小雨学钢琴,练了两个月还是磕磕绊绊。如果换作别的家长,恐怕早忍不住开始埋怨了:“练了这么久还这副德行,这钱算是打水漂了?”
但小慧却温柔地说:“这两个月,妈妈见你一个音一个音地啃下来,这份坚持比结果珍贵多了。妈妈像你这么大时,连三天都坚持不了。”
小姑娘眼睛一下子亮了,第二天主动加练了半小时。
孩子不怕笨拙,怕的是最亲的人认定她笨拙。
我的女儿学跳绳,总是绊住。她怯生生地看我,等我批评。
我说:“你记得吗?上周你还一个都跳不过去,今天已经能跳三个了。这个进步速度,妈妈都比不上。”
她小脸一下子绽开笑容,继续练习时,背影都透着欢快,而且很快就能连着跳了。
卡耐基曾说:“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个进步。”
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会成为他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或许能为他人打开新的思路,开启成功的大门。
三、有些话,不如不说
女儿五年级时胖了不少,她爸爸整天唠叨:
“别吃那么多了,看你这身材。”
“女孩子要注重外表。”
结果女儿不仅没瘦,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躲起来吃更多零食。
后来我们达成共识——除非涉及健康底线,否则闭嘴。
不再评论她的体重,而是周末带她去爬山、徒步。半年后,她不仅结实了,还爱上了运动。
很多话就像多余的指导——它不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彰显说话人的优越感。
如今,当我又想对女儿“指点江山”时,会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这话说了她会高兴吗?
· 这话能给她力量吗?
· 这话非说不可吗?
如果答案都是“不”,我就学着把话咽回去。神奇的是,闭嘴的次数越多,女儿反而更愿意听我说话了。
那晚,我看着女儿那张78分的试卷,最终说的是:
“走,今天天气不错,妈妈陪你去湿地公园散散步,顺便买点你爱吃的,犒劳一下辛苦的你。”
她愣了几秒,然后扑进我怀里大哭:“妈妈,我下次一定好好审题,多考20分。”
那一刻我明白,当话语不再是指责的工具,而成为理解的桥梁时,教育才真正开始。
最好的亲子关系,从来不是你说他听的单向指令,而是你说了他欢喜、他说了你开心的双向滋养。
留该留的口气,说该说的话——这大概是为人父母最难的修行,却也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