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化是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有助于对新事物的接受,有助于概念的传播,但就思维而言,我们不能仅靠标签来解释、诠释、理解事物,要根据事实和现实尽量的对概念加以还原。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历史,也往往会以一些著名人物或重大事件来串联历史,而真正的历史其本身又是什么样的,有多少细枝末节的是我们不知道的哪,现在有说法欧洲的文艺复兴居然跟鼠疫都有关系,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历史中不胜枚举,有理论说事物的发展都是由蝴蝶翅膀的微小级别的连续不断演变而成,有可能一个微小的变量就能影响到最终的格局,所以我们只能尽量的还原现实,才能逐步的接近真实。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借标签化来感知接受信息,不断拓展自我的认知疆域,又能不被标签化所束缚(本人偏重于思考教育,以下观点多基于教育方面的认知)
尽量少用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很有效的方法,无论在学习中、工作上等各个方面归纳总结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但除非必要,我们就可信马由缰的思考问题,因为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永远都是不充分的,归纳总结是必遗漏一些信息,如果我们的思维一直沿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必然得出片面的思考结论,同时也因为习惯于总结而减弱自我的思考了。我们周边却有一些爱用归纳法彰显自己观点的人。
个体区别对待
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事物间微小的差别,表现发出的也是天壤之别。1.5%的基因差异就决定了人与黑猩猩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标签来认识一个事物,但一旦要对事物做与工作相关的诠释,解读,实施改变时,我们就要尽可能的还原事物的本来状态。而非轻易的加以运用。本人有过编程的经历,有时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运算起来牵涉的方面简直无法想象。所以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理解来断定事物。这可能就是一种敬畏之心吧。
少些盲目相信
我们既不能对事物武断的断言,也不能对一些观念盲目的相信,这有表述上的歧义,也有理解上的不全面以及曲解,这里举个例。大家一同来体会一下,我们现在有一种教育,运用的是尼尔森《正面管教》为教材,我不是对这套理论有异议,只对题目有异议,这里只是翻译的问题(台湾翻译成《正向教养》),我们自己来体会一下“管教”一词,我不知到各位的感受,但我认为他有着把孩子置于对立面的感觉,而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以我们成年人所谓的正确来规范孩子,而完全不顾忌孩子的感受,若我们不加还原的全盘接受,在教育中,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哪?
慎用方法论
方法论是有识人士针对某些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法,比较适用于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主要是围绕着人开展的工作,我们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对事件、问题有较全面的认知,特别是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时,更要全面分析,因为同样的表象,原因可能千差万别。如在孩子教育中,同样的方法对A有用对B就不起作用事的很多。本人也写了些有关教育的文章,有家长和老师要我提供具体的方法,我觉得我面对的只是个案而没有提供。这里以一个例子说明这问题。有一次我同时教两个人电脑的基本操作,一个年纪轻点,理解力强但较单纯,只需教怎么操作即可;而另一个年纪稍大,性格是认死理的那种人,每个问题都要分析透彻才能理解。人就是这么的不同,很难用一种方法通吃。
提高个人的思考力
我们与其不断的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不如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不应小瞧我们自己的能力,我们只是不了解事物而已,而当我们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方法自然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