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国和楚国,懂些历史的人都知道它们是战国中后期的冤家对头。秦统一天下,六国之中也只有楚国最为“不服”,什么“秦灭六国,楚最无辜”,“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等。楚人对秦老西的憎恨,溢于言表。这其中大概包含了对秦国拘扣楚怀王的“背信弃义”的忿忿不平,也有着秦国先于楚国统一天下的“不服周”内涵。
然而,如果翻开更早的历史,我们又会惊奇的发现,楚国对秦国长久以来似乎天然拥有一种自卑自贱的情感,每一代楚王面对秦国,都抬不起头来,甚至说话都不敢大声。一个春秋时代就自立为王,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的国家,这种对秦天然而生的自卑感是从何而来?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两个名人——伍子胥和申包胥。
伍子胥,很多人耳熟能详,如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掘墓鞭尸等等,都是讲述伍子胥如何逃出楚国,侍奉吴君,最终攻破楚国都城报仇雪恨的故事。但对于申包胥,大概就不那么清楚了。申包胥,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也是伍子胥的好友。在伍子胥被诬陷,不得不逃亡的时候,他曾经全力协助伍子胥离开楚国。伍子胥对其十分感激。然而当伍子胥对申包胥提出他将倾覆楚国报仇时,申包胥却回答:“你去加油做吧,但我要告诉你,你如果倾覆了楚国,我就一定要复兴楚国。”申包胥协助伍子胥逃走,是出于对朋友的忠诚,面对朋友要倾覆楚国的想法而明言要复兴楚国,则是出自对国家的忠诚。后来,当伍子胥带领吴军果然攻进了楚国的首都,将楚王的棺椁从水底捞出,鞭尸泄愤后。亡命于深山中的申包胥在书信劝诫伍子胥不要赶尽杀绝而无效后,毅然踏上了游说诸侯以复楚国的艰途(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嬴粮潜行……)。在当时,天下有实力可以复兴楚国的,只有秦、晋两国,晋国和楚国曾长年争霸,是冤家对头,游说晋国无异于缘木求鱼。而秦国却不同,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是秦哀公的外孙,因此,秦国是申包胥唯一能够求助的国家。
申包胥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秦国,请求秦哀公出兵复楚,却遭遇秦哀公的冷遇,春秋时期,秦国虽然是西方大国,但却不是后来商鞅变法后兵车无数,士甲百万的强国。对于为复兴楚国而劳师远征强大的吴国,秦哀公并没有十足取胜的把握。而且楚地遥远,就算取胜也拿不到什么实际的利益。秦哀公对申包胥敷衍了几句,就让他回驿馆,说“商量商量”,实际上,这“商量”的托词也就意味着拒绝。申包胥非常清楚,这次如果他真的回驿馆,就再也得不到进秦宫陈情的机会了。于是,申包胥用手扒住秦庭的外墙,开始了他哭秦救楚的传奇。
在得不到任何人理睬的情况下,申包胥一连七天七夜水米不进,恸哭不止,眼泪哭干了,鲜血溢出眼眶,直至昏厥于秦庭门外。申包胥七日哭秦庭的忠诚和坚毅,深深震撼和警醒了秦哀公,他感慨道:“楚国有这样的忠义之士,都难免要亡国,而我秦国尚且没有申包胥这样的忠臣,如果今日我对他无动于衷,那么恐怕我秦国距离亡国灭种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就这样,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派遣大夫子满,子虎随同申包胥远征救楚,申包胥身先士卒,在沂(地名)大败吴将夫概。与此同时,楚国的盟友越国也在吴国的后方发动进攻,秦、越两军连续击败吴军,加之吴国对楚国的掠夺暴行激起楚国百姓的反抗,楚国各地也纷纷组织义军抗吴。在内外夹击的困境下,吴军不得不退出了楚国,楚国终于获得复兴。
楚国的复兴,有楚国军民同仇敌忾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申包胥请来的秦国援军也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秦军的介入和秦军首战击破吴军的胜利,加速了吴国内乱,给予了楚国和它盟国以发动攻势的良机。秦国对楚国可谓有再造之恩。如果没有秦国的帮助,吴国虽然不至于完全吞并楚国,但也不会如此迅速的败北。后来的战国时代历史,恐怕就将是另一番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