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一本讲阅读方法的书吗?
其实,关于阅读的方法在前言里就已经讲完了。翻开书的正文就会发现,罗胖已不在讲阅读的方法了,而是重点介绍书籍造福人类的24种方式。
我对这本书的情感是复杂的。要说很喜欢吧,其实心里明白还没到那个程度;但也说不上不喜欢,只是觉得它是一本可以反复玩味的书,越读越有味道。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我们通过罗胖这副眼镜,看到了一个读透了书的人的眼中书籍世界的样子:他把不同事物之间隐秘的联系完全打通了。
相信读书人都会认同罗胖这句话:“读书这件事,关键在入门。入门之后,还有门,穿堂过院,任何一扇门都通向人类文明的所有地方。”
罗胖说,为了写这本《阅读的方法》,他准备了很多年。这话,我信!
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说两极分化,有人说这是一本文不对题的书,是读书笔记的大杂烩。不少读者想要给这本书改名:“阅读的感受”、“阅读的体验”、“罗胖的读书心得”、“打开阅读的24种方式”、“罗胖和他的朋友们”……
有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说这是罗胖为书写的情诗。罗胖作为一个导游,带我们在书籍世界里游历一番。
一个读书人为什么愿意在书籍世界里流连忘返?
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的乐趣一点也不比从其他的媒介中获取的体验逊色一星半点,要我说,只会更加精彩。
罗胖从内外新旧四个方面,向我们呈现书籍闹市的繁华:
强劲的大脑(内):提升思维,深挖一层
遥远的地方(外):纸上卧游,看见远方
奇妙的创新(新):探索创新,启发改变
极致的体验(旧):古已有之,一生贯之
经过这样一番梳理之后,罗胖的读书笔记和思考就成了为书籍画的肖像。罗胖称之为“小书展”,我觉得非常形象贴切。
(二)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想大部分都跟我一样,是冲着罗胖这个人才翻开这本书的。罗胖创办得到,在知识服务的赛道上不断探索创新。我现在已经一天也离不开得到了。
罗胖“读书之多、之快、之杂、之生冷不忌”,堪称读书人的楷模。
前几年,当我知道罗胖每天要读一本书的时候,让人有一种仰望星空的感觉了。
他在《阅读的方法》这本书里面写到,他每天至少读两本书,我已经不再感到稀奇了,因为我知道只要一个人拿起书本,并从书中找到乐趣,他也可以做到“欣然忘食”。
阅读和习武有相通之处。一个习武之人,当看过武林高手的打法之后,再反观自身,就会发现差距在哪里。
世面上有各种讲如何高效阅读的方法,这些书用处并不大。如果读了以后不能启发行动,其实跟没读也差不多。
(三)这本书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大部分书随便翻翻,仅此而已。读书如交友,我们不可能在遇到的每个人身上花费同样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把宝贵的时间留给那些最重要的人和最重要的书。
看完一本书,总要留下点什么。能不能从一本书里挑出一个精彩的片段,哪怕只是一个小故事,一句话也行。不是为了证明彼此遇见过,而是记录生命中一段共度的时光,让你清晰地知道你的生命在哪里停留过。
我们常说书品见人品。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品味。罗胖的书单包罗万象,足见他是一个多么包容的人。
罗胖游杭州那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不知道是在杭州城里行走,还是在文字世界里游荡。他脑海里装的都是从书中读到的历史人物:岳飞、秦桧、苏小小、苏东坡、武松等等。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带上所有你读过的书去远方。
感谢有这么一本书,让我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它从不苛求我一口气读完,而是在一旁静静地陪伴着。
罗胖说:“一本好书应该像一位温润的恋人,你若不找他,他就不烦你;你若去找他,他也有丰富的内在可供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