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闲着没事,化学老胡在手机百度看新闻,忽然发现了一篇优秀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化学胡老师还是高中胡同学的时候,喜欢写作文,在理科班靠喜欢写作文最后摇摇晃晃考上了大学,毕业做了化学胡老师,没有回老家当剃头胡师傅。
可是这篇作文,老胡看得一头雾水满脸虚汗,“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第一段就叫老胡失魂落魄,好像回到识字前阶段,瞬间被文化打回原型。
但是又不想轻易认输,在微信朋友圈里找几个也做老师的朋友,把文章发过去请教,也都没有得到答案。没有答案无所谓,得到了指导,“找你们学校语文胡老师啊,胡老师是作文大佬,年年指导高考作文”。
语文胡老师,化学老胡认识。语文老胡也认识化学老胡,不认识都不行,当年一起分到学校,住上下铺。虽然后来学校三个胡老师分了阶层,法律胡老师不认识钱少的朋友,语文胡老师不认识文化少的朋友,但是在化学老胡这里是个例外。
语文老胡果然厉害,一下子把那篇作文分析了一通,“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化学老胡还有些不明白,嗫嚅着,
“老胡老胡,这高三的孩子怎么读那么多哲学书,知道那么多生僻字?”
“老胡,万万不可以不学无术之心度饱读诗书之腹啊”
“可是,老胡,我也知道道可道非常道,能不能说我是道德经专家呢?我也知道贾宝玉林黛玉,能不能说我是红学大师呢”
“老胡,有人能耐一点点抬杠顶呱呱,我还有事,忙着呢,作文你再看看,不行百度”
老胡又再看看了,还是不明白。后来,后来的事大家都是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