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熟悉的感觉,似乎做什么事情都沉不下来,一颗心悬浮在空中。强迫自己阶段性看书,时间点一到又迫不及待的从书中逃出来,之后却不知道自己要追寻些什么。
有种感觉,自己陷入一个狭小的空间之中,与世隔绝。他人无法走进来,而我却不愿走出去。不愿出走的原因是没有方向,隐隐约约能感知到外围有一把箭弩在瞄准我,等候着我走错路,一旦踏错方向,箭弩就来应声而至。但若不踏出去,我又渐渐丧失了自我。这么一种磨人的纠结。
连续三天,补写了假期游记,这种后补的感觉犹如是假期结束前火速完成作业的重现,总有种应付的不自在。流水账一股冲刷下来,后两天几乎没有书写的欲望和动力。但想起当初游玩的至深感触,即使流水还是在竭力挖沟引流。在这过程中,我曾试图消灭自身的漂浮感,但最终发觉是无效的。
我也尝试用理解对方,做出决策来抵消纠结感。理解也真理解了,前一天说的重点,轻描淡写的不重要,后一天成了最重要的核心。我理解对方的日理万机和高瞻远瞩,只好归结于自我的非进步和跟不上节奏。无法改变的地位,只好接受,还需顺心的接受。做出决策,我开始尝试,小心翼翼的迈出犹豫的步伐,企图在尝试中找到正确的道理。今天是失败的,明天会成功吗?
成长的过程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我敏锐的感知这个过程是成长中的迷阵之一,突围需要更高的视角和决断。目前的我也许正经历着拉扯的阵痛,不好受,但得忍着。随着这些文字的流泻,一股力量缓缓注入内心。外因在强迫自己进步,内因又同样渴求着成长。这理应是一件喜悦的事情,我又何必这般自我折磨。好好吃饭,努力工作,认真看书。这几个字跳跃在我脑海中,这就是我寻找的方向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语文课中学到的翻译已飘散在回忆中,这些年自己的经历也时常拿这句话来激励或是安慰自己。受那句“没文化真可怕”的冲击,我虚心的求教于万能的网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儒家士大夫思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豁达淡然的心态就是漂浮的解药,脚踏实地的前进是这幅解药不可或缺的引子。希望困顿之感早日散去,迷惑之心早归正位。早些天一个即将离职的姑娘郑重的询问我,如果要我以这几年的经历送她一句话会是什么?
我脱口而出的答案是:成长!
从我高三懵懂有意识开始,我就渴望超越自己。时至今日,我一直在变,或快或慢。不能说有成就,但现在的自己很感谢曾经的自己。而现在的我要努力不给未来的自己后悔的机会,我为未来的一句感谢而努力!
阿淼写于2021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