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醒得太早的城市
刚来上海,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天亮得好早。有时周末睡到八点钟,屋外的骄阳总让你误以为已经九十点了。冬天的早晨去上班,也不用"摸黑",虽不是"大天白亮",但也是"天亮了"。
闺蜜来上海游玩,计划去杭州看看,赶个早班车以便一天去返。坐的是首班地铁,回来和我感慨,本来以为会没有什么人,谁料竟坐无虚席,让人唏嘘不已。这么早,这些人都是干什么去啊?!
上海这座靠近东边的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无数人在这里奋斗,城市本身的"苏醒过早",让这里的人们也"过早苏醒"。
我很少"过早苏醒",醒那么早干什么呢?7月19日晚上跑步时,突然想到了可以做什么——朗读啊!这个想法源于bengzhu大学时曾做过。前段时间的一个下午,他带着我去小区后花园一个僻静的角落读了半个小时。
估算了时间,若要朗读半个小时,加上洗漱的时间,我至少要在五点起床。比平时的起床时间早了一个小时,我不知道能不能长久坚持,于是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坚持一个月。不过我的重心是朗读,而不是早起,周末的朗读时间放在下午五点半。
就这样,7月20日,我正式开始了我的朗读日。最初是拿着当下正在看的书去读,心中不知为何,一直念念不忘bengzhu写过的那篇《寻根之旅》中的书籍。于是到图书馆借了其中两本:《四书五经》和《传习录》。这样的书,果然适合朗读,坐着静看,必然是催眠。
开始了,就不想结束
原本以为会很难坚持的计划,让我变得期待每个早晨的到来,并决定将此计划继续下去。不到几天的朗读,让我深切感受到不能太过于贪恋被窝了。我决定以后除了冬天外,都早起朗读,也或者做其他事。冬天还是可以适当地贪恋下被窝,也给自己放个假。
不禁在想,以往的早晨我都做什么了?当然是什么也没做。回归当下,很庆幸所处的环境。在居住的小区里有个小花园,也是我们平时跑步的地方。去年九月搬过来,半年时间里居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风水宝地,难怪我晚上总听见蛙鸣声。朗读的时候,我就找一个僻静的角落,翻开书,大声朗读。
每次穿过花园到那个僻静角落的路上,都会看到很多我周末晨跑时遇到的在晨跑或晨走的人——熟悉的脸庞,活力的面貌。他们一直都在,从未间断,佩服着他们的坚持。
每次到了那个角落,我都会拍两张照片,记录环境的变化。也许是季节没有更替的缘故,环境的变化并没有,无非就是光线的深浅不一。
每次朗读,我都有点放不开。因为河的对岸住着居民,我挺担心我的声音打扰了他们的好梦或者吵到了他们休息。
有几次朗读的时候,我看见一群幼小的鸟儿在练习飞翔,呈一个环形在不停地飞着。想起高一时,在学校教室也看到一群鸟儿如此般在练习飞翔,当时还以此记在了周记里。地点如何变换,不变的是,总有一群鸟或一群人,在不断追求,以使自己变得更好。只有不断地练习飞翔,才能强健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才能抵抗住暴风雨的击打。
每次朗读,都有不同的人在旁边的篮球场上练习舞蹈或太极。有一位阿姨让我印象很深刻,她一个人也是五点半左右就到那里,一个人练得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无疑是做一件事的最佳状态吧!
最初朗读的早晨,我还做了简单的记录,当时的一点感受或者经历。遗憾后来没有坚持下去,唯一能够见证朗读的日子的,便是那些照片了。
朗读,读什么
也只是说得好听一点,我在做一件事情。而更重要的是做这件事情本身,而不是做什么。当然,我也希望所做的事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收获什么,但至到我结束(准确说是暂停)朗读这件事,我也没有多大收获。
毫无疑问的是,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深以及先人思想的伟大。他们真正地为我们立下了根,几千年来永不朽。而这根,却因时代的久远和需要的跨度,被我们渐渐地抛弃,忘记了我们的根。的确,其中的很多章句,就句子本身意思而言,就难以理解,更别提所表达的主旨了。但文言文也好在,若能理解句子本身的含义,也就理解话中真义了。文言文的表达是直白的,只是要用我们所学的白话文去翻译。但翻译也只是帮助我们理解,远不如语言本身更有韵味。就好比你看那些翻译后的英文原著小说,其中的原汁原味儿已失掉大半。
我借的两本书都有译文,我原文译文都读,但大部分都不能理解。或者说,只是明白字面意思而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又怎能要求自己每天读很多的情况下,都能记住并且理解呢?
有两段话使我印象深刻,现在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一,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斯再,斯可矣"。——《论语》
读到这段话时,自己内心本身跟着产生了怀疑,才发现我们总是在断章取义。
仔细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三思而后行呢?三思而后行一般情况下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我自己而言,就是在考虑过多后,放弃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因为阻碍太多。比如晨跑,我不敢立一个目标:每天晨跑。因为我会想:万一哪天早晨下大暴雨怎么办呢?万一哪天我晚上有事睡太迟而早上起不来怎么办?万一如果我临时有事不在家怎么办?万一……就这样,考虑多了反倒让人变得犹豫不决,最终难以成事,更别提大事。
诺,我们先圣孔子就说了: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先圣果然是先圣!然而20多年来,我们都只拿走了前半文,忘记了后半文——真正的孔子的话,断章取义真可怕。至于孔子为什么说"再,斯可以",我们可以各自去领会。
二,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曰:"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遇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传习录》
也许是有切身体会,才会对此段话印象深刻。就说平常的工作吧,有的时候单子少,可以慢慢处理,遇到有什么突发事情也不会慌张,自我感觉状态蛮好的。
然而一旦某天或某段时间来了很多单子,我便慌了手脚,心里只要想着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处理就会变得无比烦躁。若再加之有无数的突发事情,就更是六神无主,茫然不知所错,才知自己工夫如此浅。
读完此段话,才知道原来我都是在"静中涵养",也许静中也须涵养,但更多的,还是应该在"事中磨"啊!不知你是否也有此感?
凌晨五点半,我在这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六点钟,闹铃想起,我合书结束一天的朗读,返回家中,开始新的一天。
小花园里,舞剑的在舞剑,练太极的在练太极,跑步的在跑步。太阳刚升起,光已播散大地。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