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工作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周六日休息。
平时独处惯了,周六日基本上没有朋友约我,我都是一个人在家呆一天。
有人会问,不会无聊吗?答案是会,肯定会。
以我的条件,除却上班,周六日时间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过,跟一个人48小时待在一起就蛮无趣的,别说长时间与自己独处了,别人称之为寂寞,我称之为无聊。
所以无聊是自然的。
一般周六日没有特别重要的事,九点钟或者十点钟自然醒。醒了是饿了,饿了就去做顿早饭,吃了基本上中午十二点都没有午餐什么事儿了。
于是吃饭时间点会持续往后顺延,每周六上午给自己定时安排的内容就是做大扫除和床上四件套换洗。其他时间,我而言是很容易摆烂的时光。
摆烂的主要内容就是悠闲地玩手机刷视频,可以刷困了闭眼睡,醒了继续刷,直到肚子叫了还不愿意放下手机,做饭是不可能的,直接外卖。
周六日两天能吃上三顿外卖,对我而言,一点都不稀奇。
这些享受的事情自然不会让我焦虑,让我焦虑的是因为摆烂,计划没完成。
比如,这周六本来是有三篇写文计划,最后只落实了一篇。与其说是其他两篇没有具体的主题思路,不如说是不想想,也不想写,只想持续性摆烂,哪里躺着舒服就在哪里,不停地刷手机,去与精彩的世界相拥。
我其实是个喜欢一鼓作气的人,但如果那股子气不出来,不管什么事都是能拖则拖。这周的写文计划即是如此。在我摆烂中享受快乐时,内疚感和焦虑只会被抛之脑后。
这大概就是跟出轨是一个原理,只贪图享受片刻的激情,不去想即将面对的暴风雨。这种状态下让我很为难,没写的文章不去想时,可以当它不存在,但是当丢下手机回到现实中,才恍然大悟,不得不面对现实,内疚感涌上心头。
所谓的摆烂是直接行动性罢工,四肢不听大脑指挥,只想怎么舒服怎么来,只想摊着享受沙发的舒软,欣赏手机视频里小品的诙谐。
02
眼看着周六日马上就过完了,我开始沉思为什么我会有一种焦虑感。
我知道是因为自己的拖延和不受自我的管束,任务没完成,目标进度缓慢,让我开始陷入焦虑的负面情绪中。
我太敏感了,敏感于自己的每次不努力和敷衍。
我喜欢小时候的我,每天除却下课了跟同学们一起玩耍,我更开心的是每天能学到新知识,一度良性循环,学习成绩是那种一学期可以拿三个奖的好孩子。
我依旧记得那时小小的我,放学回家,会第一时间就把作业写完,之后才会去看电视剧《白蛇传》和吃小浣熊干吃面。
顺序没错,专注力也集中了,成绩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后来上了初中,成绩就下滑了,我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因为我有了暗恋的人。对方坐在我前面,每次抬头看黑板的时候,总是会目光所及,以至于上课总开小差。
高中时,我总是看起来很努力。上课学,下课学,放学多晚回家还是在学。实际上我自己知道,错题一大堆都不会,错题本总是坚持不了几天,就被丢弃。
晚自习回家总是要带作业回家,不是太过于刻苦,而是因为内疚。
上课没听明白的题,下课也没弄明白,总是会拖到自习后暗自发奋图强。往往自习之后基本上将近十一点多,洗漱之后,再开始做题,深夜的宁静并不能让我集中注意力,反而是写着写着就犯了困。
效率提不上去就是在做无用功。
以致于恶性循环之下,成绩总是上不去。如果我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至于高考才考那点分。
很多时候会对未完成的事或者计划内疚是件好事,但如果不懂与自己和解,往往是件坏事。
03
下午做计划总结时,我给自己做了内心建设。
我知道我内心的惴惴不安是因为没能完成计划,正视这种不安是接纳和开导自己的第一步。
既然清楚问题所在,解决问题就好办了。
怎么去避免这种事情下次不再犯?我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周六日就是给自己摆烂的时间,不用带任何负罪感。
如果这样的话,我要承担的或者说要接受的安排是什么?把周六日”打扰“性计划能否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上呢?这样的话周六日会让我有所期待,周一到周五也会有更大的工作或者生活动力。
这样一想,我便有了新的安排,安排完自己也接受了,不安的心转为对以往不愿面对的周一开始有了期待和信心。
这就是调整心态的方式,与自己和解不是妥协,也不是持续性摆烂,而是用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与内心对话,学会与自己相处,自我成长原来是一生受用的必修课。
其实这种方式换成我高三时期对待学习上,也同样适用。
每天放学都会内疚不安,所以每次妥协和逃避的方式是想利用自习后的深夜时间。但那个时间的自己明明已经很累了,很困了,却还被强迫着学习,控制不住的打瞌睡,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
相反,如果我把这份内疚放在安排和提醒自己必须每天白天上课期间高效努力,就不至于最后觉没睡好,精神不好,成绩还上不去的自欺欺人的尴尬场面。
如果你也是个想努力的人,也会因为某一时没有努力而内疚、焦虑时,我建议试试这种方法。很多时候我们焦虑的根源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可上。
与其emo内耗,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让自己变更好上。
”人生有限,希望未来的日子,合作愉快!有所期待!“你可以尝试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