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水滴答,细雨如帘。明清风格的老房子里,茶香不紧不慢地漫溢着,与浸润开的墨香氤氲弥漫,纠缠成清幽凝滞的时光。锃亮泛黄的留声机,不紧不慢地旋转着,转出山的雄壮,水的轻柔,魏晋的风流,唐宋的遗韵……
这是我在看电影《我的上高》时的真实感受。这些年抗日神剧风靡影坛,充斥在电视的各个角落,一时泥沙俱下,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珠玑难辨。在大力宣扬着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在日渐麻痹着国人的神经。一直以来我对这类影视作品深恶痛绝,从骨头深处生出抵触。
晚上进门,连同满身疲惫一起歪在沙发上,漫不经心地扫向电视,电影频道正在播放电影《我的上高》。随着质感极强的画面缓缓展开,似翻开了丰子恺的画卷,打开了舒缓的古乐,拉开了太极的架式,一股旧违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黄清谷,地下党员,本是江西上饶的教育局长,因“文人好古,雅人尚礼”,延用宋明的称呼,叫“提学”。日军侵战南昌,上高成为前线,国民政府委任黄清谷为上高县县长。表面看来黄清谷否极泰来,连升三级,而且颇有国难当头,临危受任的意思,实际上上级除了这些意思,还有“癞蛤蟆撑桌子”,无人可派的意思——这样一座即将飘摇在血雨腥风中的危城,别人退避三舍,唯恐避之不及!
黄清谷呢,是个十足的传统文人,正儿八经的书呆子。温文尔雅,谦卑知礼,斯文酸儒,内敛含蓄,喜形不露于色,蔫不拉几的,近乎木讷呆滞的表情下,满是宁静。见人拱手作揖,弯腰深鞠躬。说话文绉绉,音调低,却言简意赅,沉稳,多余字的一个都没有。看似漫不经心,却清越干净,掷地有声,透着珠玉之音,当然还有读书人的清高。走路不紧不慢,不急不慌,灰色的长袍下,覆着瘦弱的身躯,瘦弱的身躯中,包裹着坚挺的骨头,坚挺的骨头中,贮藏着传统文人的风骨与气节,而这一切,又撑起了书生的尊严与体面。
面对仕途上的擢升,黄清谷处之泰然,水波不兴,不喜亦不忧。面对上饶乡贤的劝告,黄清谷去意已决,兀自坐在那儿,如一截木头,一尊菩萨,不言亦不语。面对风雨欲来,岌岌可危的上高古城,黄清谷不忧亦不惧。“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面对这些,黄清谷只是一边摇着破蒲扇,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妻子说着话,似农夫在谈论着小麦与油菜。言语之间,看不出悲喜,也看不出忧惧。
黄清谷乘船换车,走马上任,一辆破牛车上载着的妻子儿女,便是全部家当。这和电影《让子弹飞》中的汤县长“坐着火车,吃着火锅,拥着美妇,仆役如云”的场景相去甚远。毕竟书生有书生的体面,骗子有骗子的排场。汤县长是淮备用火车去拉钱,而黄清谷则是准确把一副书生的骨头连同读书人的体面,一并埋在上高。黄清河深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难当头,哪有天堂?”“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此去,他就没准备回来。
到了上高城,看到学堂屋破窗开,不蔽风日,黄清谷将学堂搬到县政府,而将县政府搬到了破学堂。国民军强取豪夺,黄清谷独入虎穴,以柔弱之躯面对纠纠武夫。面对冷漠倨傲,儒雅大气,藐视斯文的罗将军,黄清河目光炯炯,不卑也不亢。立在那儿,还如一截木头,一根傲骨,开口便问:“何为仁者无敌?”在为罗将军诠释了“仁政”之后,扬长而去。不拖泥,不带水,干脆利落,留下罗将军兀自立在那儿,无声胜有声!军士强奸寡妇,寡妇投河守节。黄清谷先礼后兵,投函讲理,逼罗将军施仁政,行国法,并以一日为期。期限一到,立马下令罢市。他说:“上高的百姓为了抗日,一忍再忍,今日不忍;为了生计,一让再让,今日不让。”还说:“上高城虽小,不受土匪保护;虽弱,不受强权侮辱。”声音不大,但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满城绝响,直入人心。硬是逼着张师长杀一儆百,严明军纪。要知道,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面对的是手可扛鼎出过生入过死的虎狼之师。他的行为,并没有寒了士兵们的心,却让“抗日同僚似路人”,变得军民同仇,亲如一家,也使原本散沙一样的上高城,凝聚成一座坚不可摧钢铁之城。这些,不仅因为他一身傲骨,还因为他“以民为本",胸中装着良心。他没收为重庆筹集的四万多斤粮食是为了百姓,顶着硝烟为国军向百姓讨粮还是为了百姓。日军蠢蠢欲动,黄清谷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指挥乡民备粮,撤退,并把属于官家的体面给百姓,让每个保甲备一把万民伞,便于沟通联络。这些,是百姓的体面。
黑云压城,大战在即。黄清谷去上饶祭拜完父亲,备一杯枯酒,聊谢众位乡贤相助之恩。众人面色肃然,围桌而坐,气氛空灵明净,如一组生铁铸就的雕塑。言不多,干净澄澈中多了几分沧桑悲怆。紫翁料知上高将有大事发生,此别为绝别,只问:“若如此,你将作何处置?”清谷答曰:“职守!”“操守!”县令的职守,是与城共存亡;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最后以上高子民相托。心有灵犀,无需多言。众人立于岸头,拱手道别。青山不语,绿水静默。肃穆,凝重,戚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江边岸畔,少了几分高渐离击筑而歌的凄凉,也少了几分荆轲仗剑而去的悲壮,却多了几分黄清谷青衫飘然的从容与洒脱。“薄酒轻慢意,轻舟过江州,从容高揖去,易水当倒流。”跟着渐行渐远的背影,江面上留下一声声船浆击打绿水的激越声。这是乡贤的体面。
战事将起,黄清谷做这些,是百姓的体面。问罗将军能否守得住,罗将军淡淡一句:“开战后,我的司令部移驻城内。”话里话外透着誓与上高共存亡的决心。黄清谷闻言,依旧风云不起,水波不兴,只是淡淡地说:“开战后,我随大军出征,家小留在城里。”说完转身离去,罗将军愕然,对着那个离去的并不伟岸的背影,抱拳致意。肝胆相照,信义相托,最大的信任,莫过以生命相托。当黄清谷上前线后,罗将军派兵照看其家眷,以将军的姿态践行着信义。这是袍泽兄弟的体面。
临上前线,黄清谷一再叮嘱妻子不要到城门附近买菜,以免百姓误以为要跑,引起恐慌,以此维护官家的体面。告诉妻子不与百姓争利,处事冷静,以维护读书人的体面。这些话其实都是多余的!他曾说过:“家有贤妻,其夫不奸。”贤惠大方的黄夫人后来拒绝了罗将军的酬谢,并以“城破投河,魂归家乡”决心维护着丈夫的体面。
上前线的路上,黄师长让他为士兵讲讲“三民主义”,他只说:“讲三民主义士兵不懂,只要记住‘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要粮上高给,要人上高出’就行了!”这是我听过的对三民主义的最好诠释,也是黄清谷代表上高全城百姓做出的承诺。这其中包含着仁义廉耻信,更包含着中国人的骨气。简单的几句话,通俗易懂,酣畅淋漓,山河痛快,令士气大增。这是国民政府的体面。
战场上,黄清谷带领大家挖战壕,扛弹药,讨炒米。当打偏的炮弹落在战壕里,乡亲四散而逃,黄清谷不喊亦不叫,只是默默举起了手中的油纸伞,立在天地间,如盛开在战场上的一朵花,一面旗,一座丰碑,为百姓撑出一片天,将逃开的老表们重新召集到一起。这是县长的体面!
最后,当黄清谷撑着油纸伞,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问:“后世的人们,你们还会记得,那些战死的兵吗?那些淳朴的上高老表吗?”发人深思,使人想起那则刻在温泉关的古老名言:“异乡人,你若到斯巴达。请转告那里的公民: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誓言。”多年后,人们没有忘记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前仆后继的人!这是阵亡战士的体面!
整个电影不急不躁,不紧不慢,舒缓有节,弥漫着儒雅的民国气息。虽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忠君报国等高大上的口号,影片中却处处彰显着春秋大义,仁义礼智信,修身与齐家,忠君与报国,责任与信念,风骨与气节,博爱与体面,尊严……
我本以为这是个虚假的故事,这却是个真实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带着满身酸儒斯文的书生,以一袭长袍,柔弱之躯,不仅撑起了书生的体面,也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