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时间不够用?”今天我们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又好像永远都做不完。“没有时间”成了口头禅, 有时候是借口,有时候更是实情。正如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现代社会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 色。机器越转越快,人就被推着一直往前跑,疲于奔命。同时,人的消费欲望被无孔不入的广告和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法拉动着,人们变得无法 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不断地想要更多。如此一推和一拉之下, 人就会陷入欲望的泥潭,反反复复地折腾,过了许久之后回头一看,人 生就这么过去了。
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时间犹如一套严苛的规则,规范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什么时候睡 觉不仅取决于有没有睡意,也取决于时钟所标示的时间;什么时候吃饭不仅取决于有没有饿,也取决于有没有到“饭点”。这种情况可不是在人类文明早期便有的,据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 明》中所述,机械时钟的最早使用始于13世纪欧洲的寺院,用于帮助人 们准时地参加宗教活动。而直到公元1345年左右,欧洲人才开始普遍接 受将一小时分为60分钟,把一分钟分成60秒。也是从那时起,时间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参照框架,把人的生活从大自然的背景中分离出来。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钟走出宗教领域,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 色。芒福德甚至认为,工业革命中最关键的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而到了现代社会,时间更是被推上了神坛。
在这种背景下,“时间管理”应运而生,还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它 教我们如何设定任务目标,如何把任务分解,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如何把事情列成清单并设定好时间,如何把控好自己的工作效率……这些方法无疑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只不过都是“技术层面的解决”。
所谓“技术层面的解决”,是指只对问题的表面部分实施干预,而忽 视了问题深处的根源。其后果是,问题的表面部分在短暂的消失后又再次出现,甚至愈演愈烈。时间管理中提倡的很多方法,并不是要让人们逃离现代性境遇所构筑的牢笼,反而是要对其加以技术性强化,教会我 们更精细、更严苛地分割生命时间。
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 通过让自己更快来赶上外部环境的快,表面上来看也有几分道理。可穷究起来,却是难以成真的海市蜃楼,因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复杂程度 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另一方面,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频 频发生,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liquid),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由此可见,时间管理中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 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 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 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这番话,值得好好深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