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重温《水浒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期间将《红楼梦》又重新看了一遍。
早就有这么一个感触,早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但我害怕洋洋洒洒下来过于情绪化,不能得到充分理性的分析,所以我有一个习惯:凡是想法很多的时候,就暂时放下,沉淀一段时间,再重新分析和判断。
于是提笔来写,时隔已久。
我始终认为,水浒108位英雄的结局,在“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的那一刻,就注定走向悲剧。
/1/ 宋江说,要为兄弟们谋个好出路,他心心念念的好出路就是等着朝廷有朝一日看到他们的好处,下旨招安。
看到宋江卑躬屈膝的嘴脸,想起当初晁天王晁盖和他明显的分歧,就明白晁盖为何一定要死,他不死,水浒有可能不成悲剧。
在晁盖那里,既然逼上梁山,就干脆一条道走到黑,大丈夫为国效劳不一定非要一官半爵,扫奸除恶也是江湖好汉的乐事,活得快活,没有迫害。
既然已经被逼上梁山,既然已经落草为寇,就不应后悔做贼。
而,在宋江这里,逼上梁山只是权宜之计,暂时委屈一下当个贼寇,通过除暴安良来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决心,最终朝廷一定会看到我们的良苦用心,一定有机会东山再起、委以重任。
一个,是向天地向自己证明自己;一个,是向朝廷向权势证明自己。
/2/ 没有一条道是注定正确,把黑道走成白道,未尝不可。
哪一个英雄不是曾经披肝沥胆、效忠朝廷,想着为国做事、光耀门楣,但在那样一个蹴鞠的混混都能爬上太尉官职的朝代,谈黑白分明有何容易?
奸臣当道,错的绝不仅仅是奸臣,更大的问题是在昏君。并不是宋江说的那样,君王只是被蒙蔽了,贤君如果在世,哪里会容忍奸臣横行霸道。
一条道行不通,换条道走,条条大路通罗马。
选择了,又犹豫又痛苦又后悔,回头了, 发现一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何必呢?
吃回头草,草的滋味从来没有变过,你又何必执着于固步自封,仿佛除此之外,天下无草?
我欣赏无论何时何地,从来不走回头路的人,因为当初验证“此路不通”的时候曾经绝望过,没必要掉进同一条陷阱、重蹈同一次覆辙。
如果脚下的路明明走得还不错,偏偏有人说不如上一条路,我们不是回头踌躇,而应该继续大步向前,走自己的路。
/3/ 你想步步退让保个周全,他们认为斩草除根的“你死了”才是周全。 所以,“忠义”有毒,毒的是愚忠愚义。
宋江为人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换做太平盛世,应该是功勋卓著。
只是他身上最大的短板,束缚了他的眼界,他只看到“忠义”这一条道路,他自始至终也只认可这一条道路。
他把自己光耀门楣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朝廷身上,完全寄托在皇上的赏识上,全然寄托在加官进爵上。
希望在别人身上,别人让你东,你不敢西,如此,何谈尊严,何谈抱负?
宋江一度以为自己是为兄弟们好,认为鲁智深、武松、李逵他们强烈抵制招安是不识大体的表现。
他把朝廷当神,朝廷把他们当狗。
没有永远的刺字,却可有永远的贼寇。何况在奸臣那里,你的委曲求全并不会换来他们偃旗息鼓,你的深明大义并不会换来他们感恩戴德。
所以,招安的原因并不是看到梁山的好,招安的目的是为了“坐山观虎斗”,看着梁山和方腊好汉们自相残杀。
征讨方腊过后的幸存者宋江、卢俊义、吴用他们几个,最后难得一官半职,却一个也没有逃过高俅的毒手。
希望本无所谓有和无,寄希望于别人等于自断后路。
真正的忠义,应该在自己内心深处,在多样化的选择,在从不寄托于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