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强大脑》的铁粉,最新一季,何猷君引起了我的注意,当然因为他是富二代又有强脑力的关系。
那天快速看他的直播回放,网友问他在麻省理工学业如此繁忙负担又重的情况下,是如何休息的?何猷君平静地说,“上哲学课上经济课,对我来说就是休息了”。
哇呜。比我们成功N倍的人,居然惨无人道地比我们更努力,这世界,到底还给不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机会!
有,其实机会多的是。
让正循环包围你
你觉得别人的努力看似很辛苦,可人家都是乐在其中,或者认为努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什么?因为他们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啊。
那天逛简书,看到一个名校毕业生写的文章,大致意思是,他毕业以后如愿进入了世界500强公司,刚进公司,身边都是各种名校毕业生,在大家身上,不会看到安于现状或者沾沾自喜,反而,很多人下班后,都是赶往图书馆或者学习班,继续充电。
你说,在这种氛围底下,能没有危机感吗?想不努力都不行。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贴近这种外在的正循环,影响自己,搭上这艘不断前进的船。
我想说的是,并不是一定要像苦行憎那样,我们可以闲散,但努力的时间一定是远大于享乐的时间。况且,如果习惯了这种正循环,要你大把地花时间在享乐上,还不乐意呢!
找同类
如果不知道哪些是同类,那用逆向思维好了,哪些是不同类,这更容易筛选。
主动跟不是同类的人say goodbye,甚至是远离,或者保持礼貌的点头之交即可。
例如有一类人不旦不去充实自己,反而会对不断学习的人感到鄙夷,认为这没有用。一句话能很贴切的形容他们:有些人在30岁就已经死了,但到80岁才埋。
要知道,我们这一代,活到100岁将是大概率事件,不保持与时代的同步发展,不升级不刷新自己的系统,你现在可能过得还可以,可是肯定抓不住未来,甚至是适应不了。
我很喜欢一类人,他们有攀爬的愿望,勇于告别舒适区,有能量,能给别人正面影响,能深度谈话。这非常值得深交,同类之间能够相互赋能。
我们有太多渠道可以简单地have fun了,朋友之间,更应该是深层次地互相给予能量、进步的动力。
同类的相互吸引是自然而然的,做好自己,我们总能发现彼此。
跟真正的高手交流
我相信大家都有种深刻的体验:跟能够深度思考的人交流,有种大脑被瞬间点燃的感觉。
之前看圈外公众号的文章,里面提到: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观察:在我们的商学院学员里面,有刚入职场的新人、有大企业的高管&CEO,当他们一起交流2周后,职场新人的思维和表达就会发生很大变化。
思维是分很多不同层次的,每个层次都像是一个闭环,在其中逻辑自洽,觉得没有问题,但是当高手跟你一说,你就突然被拉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通过线下的业务研讨会、分享会、俱乐部交流会等,参与其中,会更能接触到那些比自己牛的人。
不建议只停留在自己固有的圈子里,多去触碰、参与其他高质量的可能性,我相信肯定会有好的收获。
圈子里是怎样的人,你很可能就会成为这样的人,是被环境驯化还是让环境帮助我们进入正循环,这是个人选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