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习惯引力”,正在将你锁死在原地

最近看到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新闻,没想到竟是因为被“限高”。 曾经的一个“小目标”,如今变成了“大麻烦”。

万达的今天,早在2012年那场赌约早已埋下伏笔。

那年,央视年度财经人物颁奖典礼上,王健林与马云当众打了一个赌:

如果2020年电商在中国整个大零售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50%,他就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马云给他一个亿。

那时的万达如日中天,对初露锋芒的电商并没有重视。过去几年,这个曾经的商业地产巨头在“路径依赖”的陷阱中难以自拔,昔日的辉煌也不复存在。


”路径依赖”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人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会形成惯性的力量,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人不能轻易走出去。

简单说,你常用的行为或者思维模式会“绑架”你,让你难以摆脱。

例如,淘宝是很多人最早用的电商平台,现在即便有了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等,但是每次购物,都还是习惯到淘宝去购买。


实际上,在个人成长中,同样也布满了路径依赖的陷阱。


我们常说的舒适区,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

一旦我们习惯于做自己熟悉、擅长的事情,即使行业面临危机,仍只寻找相同或相似的岗位,导致求职受阻。


沉没成本也是一种表现。

当我们在某条路上投入太多,即使明知另有一条更好的道路,也不愿改变方向。


自我设限也同样常见。

很多人仅仅因为自己没有尝试过,或者尝试一次未获得成功,就给自己贴上了“不行”、“不合适”的标签,以后再也没有尝试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路径依赖同样也可以是良性的。

例如,一个热爱运动的人,能够从运动中获得快乐的人,就会检查运动,即便外面下着雨,他也要克服困难继续锻炼。

一个对挑战充满兴趣的人,他会更主动寻找让自己能获得突破的任务;即便失败了,他也觉得自己从失败中获得了经验,从而能够获得进步。


实际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能过度依赖过去的成功路径。


当我们发现脚下的路越走越窄时,或者看到一条新的道路,风景更加宜人,就要有勇气换一条路走走,而不是继续在死胡同里钻下去。


当我们能够主动设计自己的习惯路径,让路径依赖这个“敌人”,变成我们最强大的“盟友”,我们就能真正摆脱“习惯引力”的束缚,让自己有更多可能性,成为更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