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了2周,也确实是进度很慢。一直听说过这本书,但读过之后才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读这本书。更为后悔的事,电子书真的不如纸质版读起来舒服。那么就粗浅地谈谈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想吧。
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有傅雷这个人,但对他的一切情况都不了解,也并没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去搜索一下傅雷的资料,但在读书的时候,傅老的形象就一点一点慢慢呈现在脑海里。
傅老对艺术尤其是钢音乐方面绝对有较高的造诣。全书中,我不清楚他是否会弹琴,但是
他是真的懂得音乐。他可以从音乐中,听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能从傅聪的唱片中了解傅聪琴艺的变化,用"珍珠"来形容傅聪弹奏钢琴似的触感,也就是所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等高深的鉴赏艺术以及精妙的表达能力,让我印象深刻。除此之外,他对于艺术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租用。多次在信中要求傅聪讲讲对于钢琴乐曲的见解以及其他钢琴家的教导,然后他在讲这些新的思想与见解讲给在中国热爱艺术的人听。
傅老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他的脾气很直,而且很严厉,有什么就要说什么,也正因为他如此严厉的教育,傅聪才能在钢琴家的路上越走越顺吧。傅老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不仅对傅聪这样,对他的妻子也是这样,待人接物方面很讲究礼仪,更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经常给傅聪寄经典读物以及字画等,在傅聪孩子尚小时,也建议傅聪>买一套中文录音,常常放给孩子听,让他习惯起来,同时对弥拉也有好处。将来恐怕还得另外请一个中文教师专门教孩子。
此外鼓励傅聪多用中文写信,多讲究遣词造句。
不过傅老也是父母,尽管是文学大家也是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过他对于孩子的那一份思念和疼爱也都是溢于言表。好久不来信就会抱怨,想多听听傅聪的想法,恨不得了解他每天发生的一切事情。他也常常给弥拉写信,弥拉是傅聪的贤内助,傅老也很关心在意她的思想成都程度和为人处事。夫妻两个人在家庭中是互相影响的,
当然,其实傅聪的母亲也给傅聪写了很多信,但更多是聪生活方面的一个关心,傅老则是精神以及思想方面的指引。
下面是傅聪的访谈中的一段话,觉得很精妙:
中国人其实是有很高度的怀疑精神的民族,只是不科学,是一种直觉的怀疑精神,凭一股灵性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和知识是两回事,有时一个最大的学究什么智慧也没有,一个普通的农民什么书都没念过却有很高的智慧。我说要看中国文化就看中国的文字,从中国的文字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字完全是莫扎特式的,如“明”吧,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三岁孩子就知道,看来很天真很稚气,可也是最高的诗意,最富象征性的东西。我所以称它为莫扎特式的,就是最朴素、最天真、最富有想象力、最有诗意的,不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老早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傅聪的话,和白岩松的之前的讲座有了呼应。白岩松也说过,
"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大多数人仅限于被动接受各方面的知识,却很少主动思考只是背后隐藏的智慧。
我们误以为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很多,现在的人都很"智慧",但其实知识的尽头才是智慧,我们有的那些知识,只是教科书的累加,对于我们的生活作用不大,我们也没有什么智慧。古人没有什么知识,但是他们有的是智慧。他们可以创造文字,创造出各种思想,这些古老的智慧,一直到现在都能用得上。知识的尽头才是智慧。
现在的我,估计连知识都够不上,更别说是有智慧的人。
开始读书后,觉得玩手机的时间就少了,大概又是另一个好现象。
乱七八糟说了很多,很久没有写过自己思考的内容了,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应付论文和策划而复制粘贴的一堆文字。
慢慢捡起来读书的习惯,慢慢重新思考,慢慢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