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早晨8:40,4架美国国内民航航班几乎被同时劫持,其中两架撞击了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世界贸易中心,一架袭击了首都华盛顿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而第四架被劫持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这次事件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人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可是,这时候一些经济学家却跳出来发表了一番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论,他们认为这次恐怖袭击对美国的宏观经济来说是大有好处的,甚至会为其带来契机。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次恐怖袭击令美国国会批准了400亿美元的紧急预算,这些钱会创造第一轮的需求和增收,大约一年内就会看到成效,并且,这一开支的增加将会继续创造下一轮的需求。这些经济学家们经过一番认真仔细的推算,认定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400亿美元的增加开支,将会使得国民生产总值最终增加1000亿美元……所以说,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时刻,财政开支的增加对美国而言反而是一剂强心针。
看到这里,大家都会觉得奇怪,假如说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即损失两栋大楼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那么,为什么美国人自己不动手多炸掉几栋,反而让恐怖分子钻了空子呢?
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乘数原理提出了与上述完全相反的结论。乘数原理既然可以放大好处,也可以放大坏处。损失的几栋大楼很值钱,里面的死伤人员也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因此这一恐怖袭击将会造成美国经济的节节败退,并最终进入恶性循环,一发不可收拾。
最终的事实是怎样的呢?事实证明,美国经济在“9·11”事件之后,没有突飞猛进,也没有一败涂地。上述的两种结论似乎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是乘数效应出错了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乘数效应”不止一宗,而是无数宗。不是说“乘数效应”不存在,而是说不能只盯着一宗“乘数效应”。要知道,无数宗“乘数效应”会互相抵消,互相排斥,其最终结果是怎样的谁也无法准确预料。这也就告诉我们,乘数效应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经营管理中,同样存在着乘数效应。乘数效应能发生在管理工作中。比如实施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管理者希望这个计划的效果可以成倍地增加。然而事实是,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配套实施,乘数效应便很难实现。比如,管理者采取了结果激励方法,或者过程激励方法,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
管理者自然希望每一个决策都能实现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但乘数效应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还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里面,只有这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发挥了功效,乘数效应才可能发生功效。所谓的配套措施,是使当初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发挥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励措施,单纯的激励是不可能持续发挥作用的,必须要有相应的如企业文化等的配套措施才可以,只有做好这些配套措施,才可能发挥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