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发现有三个字在社会上火了:“扶不扶”。不知何时开始,老人摔倒,被质疑“扶不扶”的情况愈发多了起来。
网络上针对此类事件有五花八门的标题,诸如“好心扶老人反被讹诈十几万,为证清白跳河自尽”,还有更长的:“外卖小哥扶老人遭反被讹,一旁大妈看不下去: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当越来越多这样的消息涌来,我开始思索: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我甚至翻看那些“看透人心的说说句子”,感慨:这个社会,人心难测,世态炎凉啊!渐渐的,我眼前美丽的世界一点一点崩塌,我开始不再相信身边的人,性格变得孤僻,待人越发冷漠。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回想起了自己身边发生过的“老人摔倒”事件。
那时我大概一二年级,一个雨天,我拉着爷爷的手在路上走。小时候我很皮,喜欢乱蹦乱跳,结果脚下一滑,七十多岁的爷爷和六七岁的我一起摔倒了。
爷爷从小一直教育我,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当时的我极其透彻地学到了这一点,于是爬起来站在爷爷身边,还拍着手喊为他加油。
嗯,现在想想,爷爷当时心情应该蛮复杂的。
然而,故事中出现了三位年轻人,他们与爷爷交流,想将他合力扶起来。我站在一旁看着,不再做声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下错误的严重性。那时的场景,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该是怎样革命性的心灵成长啊!温暖的社会大课堂告诉她:孩子,爷爷摔倒了,是要扶的。
当然,故事的最后,我的爷爷也用他的实际行动倔强地告诉我:孩子,摔倒了,真的要自己爬起来。
所以由此可见,“扶不扶”这个问题的答案,重点不在于“扶”或“不扶”,而在于“作为”还是“不作为”。老人也是人,也有自尊心,一大把年纪摔倒了,脸上多少都会挂不住的。他们只求在需要我们的时候,能有一份关爱,一份帮助,就像我们在蹒跚学步时摔倒,需要他们一样。谁又能证明,我的爷爷自己爬起来的动力,不是因为那三位年轻人的尊老爱老呢?
有人质疑这个社会太过冷漠。60岁老人涉积水路段时倒地,在水中挣扎却无人伸出援手,三分钟后被拖出,却已溺死;女子被撞倒在路中,二十多名路人无一上前,导致其被另一辆车二次碾压致死……然而,我认为,这些意外的发生,不在于冷漠,而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不够冷静,不够自信。上述突发情况不需要我们有把人扶起来的能力,只需要我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即可,比如,抬起老人的头部让其正常呼吸;手拉手把倒地者围起来,示意后续车辆。
大家都说,有困难找警察,是因为警察在某些方面更有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具能力。为时代发声,只有寻出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只有看到阴暗一面,才能正视阳光。所以,只要有所作为,我们也可以成为救人于危难之间的人;只要有所作为,我们这个社会就无惧冷漠,温暖长存。
现在,还是会有很多质疑社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但同时,温暖与爱也在传递。我看到,中学生主动扶起排排倒地的共享单车;汽车开远光灯缓缓行驶,为归家孩子一路照明;女子冷风中跪地施救,做好事不留名;300辆出租车自发冲向火场,协助疏散被困民众……
社会中,消极阴暗的一面总会有,但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却都可以是阳光倾洒那个。你看世界是什么颜色,世界就还给你什么颜色。我们的社会并不冷漠,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为正能量点个赞,有所作为带来的光芒足矣照亮每个黑暗的角落。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有一段话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这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这人心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在是否作为面前,扶老人,扶的是人心,是正能量的风向标。“扶不扶?”看起来是个问句,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三个字放到我这里,我会说,“扶不,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