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胡鑫宇失踪自杀,早已有迹可寻

大家好,我是Maco。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美可玩故事服务号

“胡鑫宇”事件,想必大家已经有所了解!

看到这样的新闻,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痛心!痛定思痛,我们不得不承认,青少年心理的问题还是十分严重的。

对此,江老师对“胡鑫宇”事件也给出了心理层面的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警醒!

江老师认为,其实这场意外,在事前就早已有迹可寻。

“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成怎么样?”这句话是胡鑫宇生前写在物理课本上的。

江老师认为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胡鑫宇在那个时候还是相信这个世界需要他,这是他自救的意愿,可是到底是什么,让他彻底失去了信心,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定说明了这是他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第二、正在给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做着一些准备,而这个过程掺杂着痛苦、绝望和义无反顾的向死而生。

胡鑫宇初中班主任表示,其实在几年前的胡鑫宇,性格就已经非常的内向,在被表扬的时候也不会表现出开心的情绪,内心似乎有很多的心事。

正常来说,一个人被表扬的时候都会非常的开心的。那为什么偏偏胡鑫宇就要压抑着这种自然的开心情绪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因为长期的痛苦远远大于瞬间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在胡鑫宇的面前不值一提。

胡鑫宇的笔记上证实了他性格内向的痛苦,他是这样写的:

“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我的近视会加深了,原来是我一直盯着桌面上的书本来看,我几乎不抬头看着黑板,因为我怕老师会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

在失踪前不久,胡鑫宇曾经打电话给妈妈说,自己很想哭,可是却说不出自己想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只是说自己不适应学校的环境。

每个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其实就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学习成绩和荣誉,与自己期望相差甚远,让自己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感,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感,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

第二就是糟糕的人际关系,遇到困难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值得信任和依靠的人。

而这两方面非常容易造成孩子内心的孤独无助,认为自己就是多余的,恨不得马上离开这难以呼吸的环境,悲哀的是这些内心感受都没有得到家人的足够重视。

说到人际关系,在他笔记本上面是这样写着:

“10月9日,来校几天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依然很糟糕。睡眠上可能有问题了,早上5点半起床的时候,就一直赖在床上,不愿意起来,也不敢起来,因为害怕别人说打扰到他休息了。”

这句话其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在乎他人情绪,而往往太过于在乎他人情绪的人,往往就会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这叫满足了他人,亏欠了自己。

如果胡鑫宇的家长能早些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学校也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我想胡鑫宇是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但是事已至此,已无回头路。

我们唯有期望,在天堂的胡鑫宇再无痛苦,同时希望全社会都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动态,让类似的这种心理折磨远离每一个青少年,父母首当其冲就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江炜老师会在视频号【江炜-故事育儿】给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相关的干货,如果您有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也可直接在视频号私信留言,有代表性的问题会详细与大家共同探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