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回迷失的自己》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切在你起心动念的一瞬间就已注定,今天的你决定了明天的你是什么样子。”
没有谁不想要成为优秀的人,但是你知道么?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为优秀的和高效的自己,是因为迷失在了大脑的感觉模式中——我们总是试图在自己塞进各种好的、对的、安全的模式。
这本书还写到:“你早已背离了自己的初心,却浑然不知;你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却在自欺欺人;你虽然在坚持奋斗,但只是在让自己越陷越深;......”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或许迷失就是这么来的,因为我们常常在追寻自我,不懈努力,认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早已迷失了自己,并限制了自己本身拥有的力量。而这个结果的原因常常源自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又是从哪一刻开始产生的。
一、当我们在追寻一个完美的结果时,迷茫就随之而来。
当我们觉得现实不能如愿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去看很多的书籍,去上很多的课程,或者参加各种学习提高的团体,仿佛这样做了,就会让自己可以在各种好的、对的、安全的模式中,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很多时候却无功而返。于是迷失感、迷茫感就成了生活的常态。
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在渴望改变、渴望获得、渴望安全、渴望掌控和渴望完美的同时,自己拥有的能力和智慧被剥夺了——被心中的恐惧、安全、掌控和执着这几种意志剥夺了。
《找回迷失的在自己》中提到:“我们不是被残酷的事实给困住了,而是被残酷的想法给困住了。我们不是没有能量,而是被自我给消耗掉了。于是很多的应不应该、可不可以、好不好、保险不保险等模式,让人们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原有的能量。我们常常苦苦追寻的人生,不是为了创造让自己有无限可能的人生,而是试图进入一种模式化的人生,也可以说是一种安全的、确定的人生。”
“我们不能开始做一件事,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为这件事附加了各种前提条件。我们在一件简单的事情上附加了一些本不属于事情本身的额外条件,而这些条件是我们不具备的。这让一件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沉重和难以逾越,让还没有开始做的事情有了各种门槛,让自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些附加的条件,让我们把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扼杀在自己的大脑之中,成为对我们行动的限制。”
二、想法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最近网上有个很新鲜的词,叫“鸡娃”。鸡娃,网络名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这些被打了鸡血的孩子们,看似是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但是他们作为一个生命,一个人的其他需要,比如尊重、关怀、犯错、休息、娱乐等需要都被所谓的“拼搏”给“屏蔽”了。无数课外培训班的火爆,成为了孩子们学校教育之外的“标配”。命运早就不再孩子自己手中,而被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给绑架。
近日,重庆沙坪坝区一名家长由于花了21万余元给上高三的小孩补数学,結果小孩数学只考了59分。4月20日,父母杨先生气恼,但是,立即寻找培训机构追讨叫法。沙坪坝三角碑某培训机构责任人拨通110报警,当公安民警的面,责任人表述,杨先生的小孩在补习前数学只有考20分多,补习以后如今能考得59分,早已是非常大的发展。父母不但不认同培训机构的工作中,还语言表达谩骂威协,并且“得寸进尺”。最后,彼此服务承诺一定理智解决纠纷案件,最终才友善商议事后事项。
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好像已经默认了“不上补习班就无法拿到好的学习成绩”这个约定俗成的做法。所以,现在很多有学生的家庭,在休息日接送孩子上补习班似乎顺理成章了。但是现实确实很多成就优秀的孩子压根就不用去上补习班就能有特别好的成绩。这不得不让我们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产生了无尽的焦虑。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家长给孩子花那么多钱补课,而没有认真分析孩子的数学成绩为什么会那么差的原因着手,不去解决产生问题的根源,就意味着他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来为自己购买一个他认为足够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法。
依据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案例分析看,孩子内心的冲突往往是导致成绩不佳的最大原因。很多时候,他们既不爱学习,又无法摆脱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内心冲突让他们停滞不前并且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天又一天。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不是校外培训机构在很多时间内就能够改变的。
而这种不懂得发现真正的限制来自内心,一味地去外界寻求帮助去解决问题的做法就是伪成长。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听了那么多的课,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都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应该允许他们存在自己应有的可能。我们要想让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再只有悬崖和独木桥,就要放弃自我对确定性和安全感的追求。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魔法,能使我们毫不费力地发生奇迹般的变化。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了。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就是在预设有利于自我的行为,也就是在走思想的捷径。这样,我们也就将自己的人生省略在自己的思想里了。是我们自己制造了这个困境。
三、让心依附——你的一切都需要从此开始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疫苗的研发不仅让国人都因为疫苗受益,也为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控贡献了值得赞叹的作用。
陈薇说,此次疫苗的研发和试验,与以往她本人参与过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新型疫苗研制任务有很大不同。疫苗能顺利进入临床试验,实际上背后可能是三十倍的工作量。
“我们的团队研发能走到今天,过程中首要的是团队的定力,还有我们对自己技术的信心,还有对国内外法规的了解。我们把几十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应该说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用上了!”
为尽快破解病毒密码,研制出疫苗,陈薇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以军人的使命刻苦攻关,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团队不断取得突破。
“我们团队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以‘养兵千日、千日用兵’的坚定信念,冷静地按照科学规律在走。这背后,还有组织的支持、家人的理解给我们动力。接到命令,背起背囊就走,和家人很久不联系已是习以为常。他们只要知道,我们安好,我们在做有价值的事情就行!”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疫苗研发的过程中,研发团队并没有去想什么发大财,出大名,而只是简单地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对这件事的本身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愿意把自己无条件地交给事情本身,愿意沉浸其中。所以,中国的疫苗最经得起检验。
在《找回迷失的自己》中提到,如何让我们从自耗到高效逆转的方法有很多,其中:
一、梦想不再是万分之一的赌博,而是无条件地依附。无论我们的梦想是什么,都应该时单纯地以做事情为前提,安心做自己想做的,爱自己所爱的。如果我们能安心地做自己,单纯地为事情本身,那么我们心中一切就没有了大小之别,没有了高低之分,没有了贵贱之差。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也就没有了逃避和抗拒,就没有制造分别,没有制造歧视和冲突,于是内心也就没有了混乱。
做事的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够安心其中,我们就已成功,就会有快乐。
二、面对事情时学会喜欢。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状况是我们想做的做不到,爱做的没前途,在做的又做不好。面对这样的局面时,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应对方法,那就是:面对时学会喜欢。
因为人们在专注、投入的状态下会变得乐观、更能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当人们把注意力聚焦在当下的时候,排除了心中各种杂念的干扰,热门只是在无区别地感受眼前的事物,也就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美好的一面上。
正如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并不是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就可以把它做好,而是我们在做的时候,学会了喜欢它。”所以,无论我们在做什么,学会爱事情的本身,才是我们要做的。这才是成就伟大事情的根基。
三、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一个人是否有前途,有未来,要看他是否能够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力所能及是当我们有目标的时候,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从眼前的事情、手边的事情、脚下的事情开始行动。力所能及时从一点一滴开始,从尝试开始,无条件地去行动。我们的能力时在行动中展现的,没有行动,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
四、全然感受当下,用心体验生命每时每刻的真实。一切都发生在当下这一刻。这一刻我们能做很多的事情,能感受到的也很多。如果我们只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那么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我们只有让自己和现实保持协调一致,才能知道真相是什么,才能摆脱自我思想的捉弄。同样的,我们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从而建立新的神经网络。当神经网络足够壮大的时候,我们最终将如愿以偿。
五、相信自己不是一种想法,而是一份鼓励,是一种行动。相信自己是认定一个目标就要不顾一切地走下去。相信自己,不是让自己无路可走,而是无论身陷什么样的泥潭,都能把自己带出来,让自己活下去,走向光明,让自己离目标更近一些。
相信自己是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一切事情,为自己走出一条路。相信自己,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必须要完成的一次蜕变。没有这次蜕变,我们的人生注定平庸,我们的人生注定不会绽放。
六、我们能做的就是去犯错。人们一切不去行动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害怕失败。人们在大脑中根深蒂固地认为,犯错是很丢人的事情,而且犯错是对我们整个人的否定。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的。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经验。他甚至认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绝不能委以重任。
“成功只代表你努力的1%,它只能是另外99%的被称为失败的东西的结晶。”
七、失去和痛苦同样是生命的礼物。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痛苦,怎样对待它们导致了不同的人生走向。而我们越是能够直面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就越能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法。这样会使我们的内心获得更多自由和更强大的力量。
只有直面生命中的痛苦,我们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其实每一次痛苦都有“成长”作为出口,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同样的,当我们真正明白失去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我们才得到了成长,学会了如何过高品质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都有为自己创造幸福的责任,所以,不要让自己再制造矛盾和冲突,让一切冲突终结在自己这里。
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少想、少评判、多看、多听、多做,简称少想多做。少想多做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去求证,能够独自去面对事物和探究事情的真相。
我们应该允许事情和他人就是那样的,不要再用自己的模式去判断和评价它。面对眼前的事物,当我们只是在看或在听的时候,没有应不应该,没有对不对,没有任何情绪,这样我们就做到了成熟,就做到了尊重。
“你想做什么,你想去哪里?你是个生命,生命就是能量。你只要活着就够了,只要活着,你就拥有生命的能量,不需要等待,不需要条件,不需要理由,只要需要拥抱。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它就能带你做你想做的事情,去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