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存美
早在三四年前,我梦想着:我要是有一张固定的餐桌就好了,那就不用每次吃饭,都要准备“折叠桌”了。
后来,这个愿望实现了,从不适应到爱上现在的环境,到悠闲地生活,也是一份很棒的体验。
01 搬家后的不适应
因为以前的家比较小,每次吃饭前,吃饭后,都需要收放折叠桌,那时候,很羡慕别人家有固定的桌子,以及摆件的陈列区。
不过,尽管是折叠餐桌,我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餐桌布去更换,一段时间换一个风格,保持新鲜感。
后来换了一个居住环境,实现了“固定”的餐桌,不过是楼梯房的顶楼,为了大一点的使用面积,为了大阳台,大天台,老公决定换了顶楼的楼梯房。
刚开始,我和孩子特别不习惯,孩子一出生就是在电梯房,住了6年,现在突然过来爬楼梯,每一次,孩子站在楼底“仰望”顶楼的样子,表示滑稽又无奈。
一开始,感觉自己住在“农村”,还挺不习惯的。
02 慢慢在适应,喜欢上“顶楼”
住了一段时间,邻居们相继把搂定做了整理,越来越多的绿色植物和青菜,楼顶绿色一片,每到夏天太阳开始落山,楼顶特别热闹。
邻居经常会摘一些菜,给一些果子给我,经常葱不够了,缺点绿色,就去邻居菜园子摘一点,这种感觉,分分钟把自己拉回到了老家镇上的氛围,和邻居阿姨在一起,我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
邻居的菜园子,成了我们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了朋友过来拜访的观赏地。
楼顶种了很多的水果和青菜:各种青菜,西葫芦,薄荷,韭菜,葱,小番茄,青瓜,豆角;桑葚,火龙果,蓝莓,还有各种鲜花,绿藤。
以前觉得楼下小贩吵闹,慢慢也习惯了,老公在家里增加了“小米”的音响,每天被音乐浸泡着,音乐充满整个空间,貌似那些吵闹也与自己无关了。
好像,慢慢地已经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很放松。
03 家,可以住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很多人会觉得,在这边的楼梯房住着,幸福感很低,周边环境不是太好,每天还要嘿呀嘿呀的爬楼。
既然选择了这里,那就去优化它,把它住出价值感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住前将整个空间全部拆掉,变成“毛坯房”再装修,每天爬楼,总得期待点什么吧,比如,打造一个想回的“家”。
家里有自己喜欢的摆件,植物,自己喜欢的厨具,空间不大,但是也不拥挤,不压抑,光线充足的空间,桌上,有自己做的家人和朋友喜欢的饭菜,花瓶里,有喜欢的鲜花。
虽然小家的装修,是在成为“整理师”之前完成的,很多的设计不见得很完美,好在比较“新”,很多想要的样子,可以用整理收纳的办法去升级,比如,物品的陈列让空间不再凌乱,居家物品的选择,相对比较特别一些,有自己的特色。
在今年,和管理处申请,自行修复了楼顶,打造了一处可以休闲和放松的去处,不想下楼活动,就可以去楼顶活动活动。
晚上吃完饭,也可以在楼顶吹吹风,看夜景。
在城市里,仿佛为自己打造了一片净土,可以随时让自己清零,硬是自己住出了一份喜欢的感觉。
这个家,它不大,也不豪华,但是很温馨。
04 和家人一起打造空间,儿时的梦想
从小,我一直很羡慕隔壁邻居,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布置自己的家,客厅,把家里整理的特别温馨。
因为我18岁前,全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很年轻,所以在家是主导,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时,也没有空间打造的概念。
18岁以后,我们的小家搬回爷爷家住,但是我的妈妈就没有很固定住在爷爷家,而是爷爷,外婆两边住。
所以,爸爸,妈妈,弟弟和我,我们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小家。
所以,我和弟弟一直都很羡慕邻居家,我们也很想拥有全家人去打造温馨小家的愿望,尽管,小时候家里的物质条件还不错,那份向往与物质无关。
回想起来,貌似,现在喜欢做“整理收纳”,帮助别人打造有秩序,温馨的空间,也算是在填补儿时的空白吧。
05 儿时愿望达成,有更多的余力去帮助别人打造家
娃儿爸,生活在一个很独立,但是很有爱的大家庭,我第一次去他们家,就被吸引了,因为看到了公公婆婆一起为家去“创造”的很多迹象。
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娃儿爸还挺会生活,虽然家里不是现代的小区,但是添置的现代产品,都不落下: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投影仪,打印机,智能厨具,以及用小爱音响控制空调和净化设备。
家里的花花草草,小鱼缸,他都照料的特别好,也会添置各种居家收纳产品,厨房用品。
那些,完全不是我懂的数码产品领域,他刚好补上,性格和耐心,和我大大咧咧性格,也刚好互补。
儿时的那些“空白”,被慢慢填补,逐渐丰盛,现在有更多的余力,去帮助别人打造自己的家。
04 感恩拥有的,更能吸引富足
其实,如今的好感觉,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入住后,慢慢住出来的,一开始,也是各种嫌弃,最后选择了“接纳”,并去创造。
以前觉得,儿时的那些缺失,让自己一直在寻找,最后发现,它们也是一份财富。
一味的抵抗,抱怨,特别消耗能量,看不见自己拥有的,更不能吸引来想要的。
感恩当下拥有的,愿可以用这份丰盛,吸引来更多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