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练琴不喜欢思考怎么办

直击教育本质,破解家长难题。你好!我是小李的成长。

今天,我们聊聊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孩子练琴不爱思考怎么办?

经常听家长抱怨,我们家孩子哪哪儿都好,就是学习不动脑。

还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哪哪儿都好,就是练琴不思考。

为什么哪哪儿都好的孩子,反而一到学习就不好了呢?

不喜欢思考,可能有客观因素,最主要的可能与家长或老师有关。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分享,一为什么孩子不喜欢思考 二如何启发孩子思考


一、为什么孩子不喜欢思考

1.认知吝啬鬼

我们知道,负责思考的部分是大脑前额叶皮层。从进化的角度,这片区域是最晚进化而来的。

人类前额叶占整个大脑皮层的30%左右,直到25岁左右完全发育成熟。

前额叶是大脑的中枢,负责我们认知、思考、决策、判断、分析等高级认知功能。


此前我在《培养兴趣的秘诀——泡脑子》文章提到,我们的大脑占人体重量的2%左右,却消耗了总能量的25%以上。

表明大脑是一个超级耗能的器官,其中理性思考最为耗费能量。从节能的角度,不思考更节能。

大脑为什么要节能?从生存的角度,节能可能更利于存活。在远古,能量终究是有限的,毕竟生存与繁衍才是生命的主旋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做某件困难的事,大脑飞速旋转,哪怕只有10分钟,我们的大脑就会非常疲劳。    

为什么会疲劳?因为我们对困难的事没有经验和方法。这个时候就必须启动理性思考,来不断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假设验证等….

这期间大脑会消耗大量氧气和葡萄糖,由于消耗量过大就会不够用,导致大脑卡顿、疲劳、烦躁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认知吝啬不单单指孩子,其实成人也是一样。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



2.家长或老师急于评判给答案

除了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影响孩子们思考?当然有。

例如遇到某个问题,有些家长和老师,也包括我自己,着急给答案。

我们可能会经常这样对孩子说:“你就这么做”,“我来”,“看我的”“这还不简单吗?”等…

有的甚至还有贬低侮辱等…… 比如:“你怎么这么笨?看我”

现在你可以看到,这些平时非常不起眼的词汇,一旦讲出来就会抑制孩子们主动思考。

我们越是急于评判、着急给答案,对培养孩子的主动思考越不利。

我们急于评判给答案就像一道关闭主动思考的隐形大门,殊不知无形中会把孩子的思想、创意关入其中。导致我们犯了错还不自知,甚至还得意洋洋。

我们经常吐槽孩子每到动脑思考就完蛋,说孩子笨。究其原因可能就是我们家长或老师自己长期培养的结果。

对于这部分我必须要自我检讨一下,之前确实做的不够好。总是急于下结论,给答案对孩子是很不负责的。

这两年我明显感到其中的弊端并及时改正。慢慢养成延迟评判,多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主动起来。建议也要少给。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激发孩子主动思考呢?其实是有方法的,除了避免着急评判给答案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提问,启发孩子主动思考。



二、如何启发孩子思考

1.积极倾听

启发的前提需提问,提问的前提是倾听。

只有你听到了孩子说了什么,你才能提出强有力的问题,提出强有力的问题才能引发孩子主动思考。

我知道,让父母或老师做到真正的倾听是很有困难的。要是很简单的话,就不会很容易得给答案了。

倾听就像跑步,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当我们认真听他人讲话时,你就会发现既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又很容易感到疲劳。

而且每个人都想掌握主动权,都想说,不想听。

就是因为积极倾听不易,所以我们要培养倾听的耐心。我们不仅要听到孩子说了什么,更要能听出孩子的言外之意,有时恰恰言外之意更加重要。

如何做到听出言外之意?吴士宏老师总结了聆听的三个层面。即事实、情绪和意图。

什么意思?就是当我们在聆听孩子一段表达时,实际上要分离出三个要素。

有哪些属于事实?有哪些表达了情绪?这些事实和情绪,反映了什么样的意图。

为什么要区分它们,有时候在一段表达中这几种是掺杂其中的,如果不能区分,你很难分辨哪些是事实和意图,就更不要谈解决实际问题了。


怎么区分呢 ?举个例子!就以上周老师给小李同学布置一首曲子为例。听一下这段对话。

爸爸:老师留的新曲子练了吗?怎么练的?

小李同学:练了。找音准,分段拆开慢练。爸爸,老师留的曲子太难了,我什么时候能拉完啊?可能要拉个一年半载的,我要快不行了。

爸爸:你认为哪些部分难?

小李同学我都拉了好几天了没有一点调儿,难死了。

好了,这段对话中,你听到哪些是情绪、事实和意图吗?我们来分别找找。

情绪,就是高兴、难过、焦虑等心理的外在表现。例如:小李同学说老师留的曲子太难了,我什么时候能拉完啊?可能要一年半载的,我快要不行了,就是情绪。

事实,是可考证、可追溯。不受主观判断影响的内容就是事实。例如:练了。拉了好几天是事实。

意图就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新任务。

倾听这一步就相当于收集关键信息,我们要在复杂的信息中区分出情绪、事实和意图。为我们下一步提出有力问题打下基础。

下面我们聊聊如何提出强有力的问题启发孩子思考。


2.提出强有力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算是强有力的问题?就是能够引发对方深度思考,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陪练或者教孩子学琴时,有一个高频词会经常出现,就是“放松”。我们都知道“放松”对掌握技术的重要性,一切技术的大敌就是紧张。放松能让发音更优美,弓子更直等…优点。

你是不是经常会跟孩子说,你要“放松”“放松”。这样说,你认为他们就会真的会放松吗?答案当然不会。可能会更加紧张。

当你用不耐烦的口气说出“放松”时,其实是有情绪的,可能还夹杂着命令。人是不会喜欢被命令或者被情绪左右,主动做任何改变的。可能还会起反效果。

有的家长(包括我自己)或老师还会经常这样问。

“你拉怎么样了?”“为什么这个音没拉准?”“你为什么不放松啊?”“你拉的真难听”

看到了吗?这些问题里面暗藏情绪,反问、质询、批评等…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提出这类问题,孩子是不可能有改正的。

这类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造成两人直接的情绪对抗。


 不妨我们换一下提问的方式,我们可以这样问。

当前的发音你认为用了多大的力?如果用1-10分描述力度,你感觉你用了几分力?

我认为你这个音准还有进步空间,你感觉是高了还是低了?你能再试一次吗?

当你演奏这一段柔板的时候,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

这一次和上一次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哪个更通透更优美?

刚刚在演奏的时候中断了,你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拉完这首练习曲,你能收获什么?

你的右手持弓时,是什么感觉?你能描述一下吗?

这个时间段你计划练习什么?有什么目标吗?想解决哪些问题?

好,就举例这么多吧!不然会一直列下去。


在提问过程中,可能并非只有一次对话。为了让提问更加关注细节,要时常提出“然后呢?”或者“还有呢?”等… 能促进深入思考的补充。


我们在提问启发孩子思考时,需遵循几个原则。

第一,不能带有主观评判或批评反问的提问。例如:你为什么没拉准?你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

第二,尽量避免“为什么”的问法,这是一种反问、质询类的问题,容易产生对抗。当然你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比如,“是什么原因导致…..”不能说“你为什么这样做或那么做”。

第三,少用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是关闭思考的大门。例如是或否。比如,你这个地方拉得好不好?准不准?还比如你吃饭了吗?这些问题说出去,回答者要么说好或不好,或者准或不准。就没有下文了。

第四,多用假设性的问题。比如,假如你把这个难点突破了,你的感受是什么?还有“如果”等…

第五,多用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问题是可以引发回答者进一步思考的。比如,此时发生了什么?你想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都会引导回答者深度思考。

第六,多用描述性的问题。例如:刚刚你做的一系列动作,身体有什么感觉?

 最后的话:

我们向孩子发问的时候,努力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孩子会主动思考。反问、告知或提出封闭式的问题,可能就会关闭主动思考的大门。

往期好文章

练琴出错时,你是战斗还是逃跑

技能的本质是肌肉记忆

学琴的本质是技能

 本号存在的意义:

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难题,与小李的成长一起共同进步。

对自我的更新要求:

真实、有料、透彻、不定时更新,宁缺毋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