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统训练的阶段
根据认知心理学,感觉统合体训练的第1个环节,是五种感觉在生理层面,主要是大脑层面上产生密切的连接。主要是在三岁之前完成。
感统训练的第2个环节是心理训练。从心理上熟悉的人,到心理上熟悉的活动展开的。因此,感统整合的辅导和纠正应该是从心理层面展开的。而目前市面上的许多感统课程是从生理层面展开的。实际上,三岁之前,儿童的生理链接已经完成,更多的展开只能从心理层面上展开。
2.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老师?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喜欢某一位老师,就喜欢他教的一切。比如喜欢语文老师就喜欢语文,喜欢音乐老师就喜欢音乐。无论数学多么让人害怕,你只要让孩子喜欢你,你就成功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选择学校和老师。如果孩子不喜欢他的老师,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儿童客体感受的建立。客体感受就是,把老师和他所教的学科区分开来。我喜欢数学,但我可以不喜欢数学老师。数学是个客观存在,而老师是个主观存在;我不喜欢也是主动存在,我需要数学是一个客观存在。
客观对客观,主观对主观。我的主观看法不影响我的客观存在。
镜子里看自己的感觉。我是一个主观存在,而镜子是客观存在,镜子里的我是一个客观存在。
我不需要喜欢你,但是我照样可以喜欢你教的课。把主观和客观区分开来。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不太喜欢老师,那么孩子不喜欢老师的原因有很多,比较核心的原因是哪一项?
A. 老师总是与作业联系在一起。没错,作业谁都不想。
B. 老师多数情况下比较严肃。他有自己的生活压力。
C. 老师不陪小朋友玩。没错,这不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D. 老师老找父母说坏话。说完坏话,孩子心情不好,因为父母会责怪孩子。
当孩子区分不了老师和老师所教的科目之间的关系的话,就会被老师所累。你也教不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3. 怎么办?训练孩子自我目的性。
自我兴趣的培养,要从“人”身上转到“物”身上。
因此,评估一个孩子是否天资聪颖,当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不那么依赖妈妈,有独立性,往往学东西能学得很深,以后能成大器。在心理学上,这是“客体排他”,也就是排除“人”的因素,我在乎的是这个“物”,这样的人可以更加的理性,他有自我目的性。
四五岁可以开始训练自我目的性。这取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不断地问他,妈妈我想吃这个冰淇淋,吃了冰淇淋对你有什么好处呢?说说看。你可能说不出来,我现在替你说:
A. 你吃了就凉快了。
B. 你就是馋了,吃了就满足了。
C. 因为冰淇淋是甜的。
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只是进行这样子的对话。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问话:“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提供几个选择项,然后给孩子选。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思考:我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你学数学,数学老师好,这是你学习的目的吗?你不想学好数学,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你就是不听他讲数学,你惩罚的是老师呢,还是你自己?
与孩子多展开这样多种程度的问话,这都是在生活当中父母可以给孩子落实的内容。
4. 背后的原理机制
在家里进行独处训练、表达训练和探索训练。在玩算牌的过程当中,有大量的表达训练。玩乐高的时候可以练习独处。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探索。这些训练其实都是玩。
玩有什么好处?熟悉、易懂、有更多的微笑。每个孩子都喜欢这三样好处。如果一个老师是这样子的,孩子就会喜欢这个老师。但是如果一个人陷入自己的感觉系统,就处于被动状态。你的喜欢或不喜欢都是被动的,是由他人调动的。
意识的觉醒:我喜欢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意识就是我明白我要干什么。我不看镜子,我也知道我的面部表情怎么样。而且,我知道我的面部表情给别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印象,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要改变影响力的方向,我应该从哪方面做出改变?这就是意识的觉醒。
如果孩子不知道学习数学的意义,仅仅是因为老师的影响,那么他的一生都是被动的。
我们要培养孩子,抢回学习的主动权。9岁的孩子应该思考:我的未来需要什么?如果我的未来需要我写好作文,这与我的语文老师无关。老师如果令我喜欢更好,如果不喜欢也没关系。不喜欢他,并不妨碍我从他那里学习东西。如果能做到这样,孩子就非常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