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马戏。Cirque de Soleil。总部、学校、演出。
一天走马观花,概要地看到这个加拿大国宝级文化娱乐品牌的锻造轮廓。总部外观平淡无奇,横平竖直、玻璃幕墙,好像国内各种工业园里随处可见的现代厂房,与大马戏游牧民族式的色彩斑澜、热烈奔放气质似乎毫无关联。
而走进看过就觉得其实十分合理,正如每一种横空出世的艺术背后都是技术的无尽堆叠,再要进一步将之形成产业,需要的是比一般工业更多的心力、铺垫、忍耐、以及智慧。在时间与人彼此雕琢的过程里,一切全是细节。而这所看起来像厂房似的大房子,冷静自在,正是所有细节的基地。
1984年成立,1997年总部搬迁至现址。二三十年来,太阳马戏团目前共有19部作品(成立至今一共做过36个show,其中16部已经下档,一部在做翻新,so目前在演的一共19部),每部作品的演出周期在10~15年。以及正在继续以每三年两部作品的速度推新。去年带非同学在Las Vegas看了场O秀,当时就感叹于已经推出十多年的作品,依然还有那么强大的票房号召。现在看来并非个案。其实不仅太阳马戏,西方剧场作品常演不衰的例子,从百老汇到西区的音乐剧,从德国到东欧的老牌剧院,以及民间大量市场导向的中小剧团,都是类似的。十年磨一剑的作品所在多有,因为只有作品的内在生命力足够深厚,才有机会在漫长的演出周期中逐渐积累观众、打磨制作、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
太阳马戏在全世界拥有4000名员工,其中1400名在蒙特利尔的总部工作,意味着在世界各地巡演的2000多人背后,有超过一半的后备力量在支持:包括创意、制作、训练、后勤。最感兴趣的是化妆和服装的部门。
所有妆容由专门的化妆设计定稿,然后每位演员需要自己化妆。通常需要25个步骤、45分钟来完成,厚厚一本手册,详细文字图解每一个角色的妆容,以确保标准化管理,不同演员同一角色的每场演出能够完成一模一样的妆容。
250名服装人员。第一层负责基础面料和印染技术的研发,以演出便利性和视觉效果出发做材质和色彩的更新换代。第二层和具体的演出项目直接结合,设计、制作、维护、更新。据说O秀的服装,因为涉及大量水下表演,更新周期在6周左右。
此外看到专门的舞蹈和戏剧教室,主要为增加演员的艺术表现力而设。太阳马戏的演员有三分之一来自“星探”在世界各地搜罗的即将退役的运动员,他们和马戏学校毕业的那三分之一不同,要接受更多的艺术训练与熏陶。毕竟太阳马戏的品牌优势,在于赋予传统技术以现代美学的想象力,每一个演员都被称为艺术家,在力与健之外,需要更多的美与幻。
马戏学校就在总部隔壁几步之遥,培养从中学到大学的马戏专业人才。毕业第一年的新人收入,在2万到2万5加币左右,此后有机会逐年提升。适逢暑假,正在练习的多是参加夏令营的业余选手,但据说许多也是连续两三年的selected人才,女孩子居多,个个阳光健美,十分养眼。
晚上携时差困不欲生地在老码头的大帐篷里看了一场Volta。与赌城里高大上的O秀不同,大帐篷里的马戏更接近这一行原生态的因地制宜样子,保持着适度的日常美好。谈不上多么弹眼落睛、美轮美奂,可是一样拼尽全力,似假日烟花,足以点亮一些平淡的庸常。如果说文化艺术究竟有何用处,也许就是这样,适时激起暂时忘乎所以的掌声和欢笑,以为一剂小小的人生解药。
几年前大致了解过百老汇的产业模式,和太阳马戏其实有大同小异的观感。走入顶端的文化产业,除了奇思创意和艺术才华,势必背后有强大的工业式支撑。天马行空的背后,需要太多的一丝不苟和具体而微。这和蓬勃的市场环境之间,究竟孰先孰后,其实有点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哲学命题。如果以功利主义的短视观点衡量,许多铺陈和准备都太过奢侈,是“根本自己养不活自己的”。而事实上,也许这些才是成就最终成功的必要基本,抛开这些来谈创作、谈精品,谈市场、谈成功,都势必落入某种急功近利、自欺欺人的骗局。
#太阳马戏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