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场旅程,列车的每次停靠都会上来一波人也会下去一波人。我们身边的人却不过只是过客而已。
虽然我挺认同这个观点的,但却不是全部。
对我来说,每次的停靠都是对我一次沉重的打击,来自心灵的伤痛。
或许这样说太沉重了,but I think it's true for me.
我看过很多的影视作品,包括那些振奋人心的,也包括那些脑残狗血的。我记得佟丽娅好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曾想当老师医生警察白领科学家······但每个人却只能担任为数不多的身份,可是自己是个演员,所以可以有幸体会多种人生,每一个角色的诠释,都是不同身份的体会,都是不同身份的一生。
那照这样来说,我也可能算是见识到了不同身份的人所拥有的不同经历吧。影视作品里的人物就像是小说作者笔下的人物一般,主人公永远拥有着主人公光环,在作品未结束之前无论深受多大的创伤,绝对不会轻易地死去,而是凭靠毅力或是信念或是种种原因坚持到最后。在此期间他可能见证了他最亲的亲人,最亲的朋友一个个离他而去。或是远离身旁,或是离世,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他们分开,他也一定会伤心,难过甚至于痛彻心扉。
而对于外人来说,对于所谓的观众来说,whatever,死了就死了,何必这么伤心,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节哀。
而当他日渐消沉的时候,浑浑噩噩的糟蹋自己想要也随他离去轻生的时候,所谓观众可能会说,他怎么这样啊,人死不能复生,何必折磨自己。
是的,何必折磨自己。
但我们忽略最关键的一点是,你不是当事人。
记得小时候的家里离世的人埋葬的时候,总会绕街转,跟着葬车上放着哀乐,车后面跟着一波披麻戴孝的下一辈,路过的街道旁一定是围满了人,不知是哀悼还是看热闹。反正我记得小时候我一听哀乐就兴奋,一兴奋就喊“有人死了”,一喊全家都出去围观,我也挤过人群的缝隙去看,看什么?看热闹。
我当时不能明白人去世是什么样的概念,也不知道对于他们的亲人是什么样的概念,只知道今天晚上有歌舞团可以看了。(虽然在现在的我看来,歌舞团是多么的粗俗)甚至在该悲伤的时候很高兴有节目可以观看。(我不知道那时他们看到我会不会揍我)
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1.有好玩的事情可以看
2.不懂死亡是什么概念
3.不是当事人,对离世的人没感情
而就当我,真正经历一场关于亲人的离世之后,才会明白死亡是永久的一场离别。你看着那个冰冷的棺材,身体的正常反应就是口中发涩,眼泪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来。哀伤,愁绪一拥而上,防不胜防。
不仅是死亡,还有离别
有时候,你站在上帝视觉想想看,人的一生,归宿到底在哪里?
我们本能的以为,自己能用的东西就属于自己。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却觉得,人的一生终究是漂流的,并没有什么安定终身的自己的一席之地,所谓的存在,不过是在这个偌大的世界的到此一游的印号。影响力大的人,到此一游的印号清晰一点;影响力小的人,到此一游的印号模糊一点,甚至没人在意。
我曾以为在河北省的一个市里的一个小县城里的一个小乡村就是我的归宿。因为那是我的家。
我曾以为那个像四合院房子里的人会永远住在那里,三代同堂,和和睦睦。可翅膀硬起来的鸟啊,不满足于家里的安稳,想追求更广阔的天地,便把家安到了另一个地方,而这个新地方就成为了家。
我一直认为人生就是一段漂流旅程,没有定所。人的朋友就像系统,不断更新。
上初二时要分班,我自己被分到一个满是陌生同学的班级,最亲近的朋友被分散开,我记得当初我在家哭的泪流满面,对过去的人,对过去的事恋恋不舍;上高三调整宿舍,又是我自己被分到一个同班却并不熟的宿舍,那天晚上我再次哭的稀里哗啦,第二天心情不好把爸妈叫来帮我搬宿舍仅有一白天的时间回家了。
可能自己是个恋旧的人,无论是过去的人,或是过去的事,更夸张的是过去的物品。上初中的时候不舍得扔小学的日记,上高中不舍得扔初中的本,上大学不舍得扔高中的笔记,甚至一张随意写的纸,一只旧了的笔(以至于家里堆满了用不着的东西,很占地)······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小东西都是有故事的,他都记录着我上一秒发生的事,让我看到它就能想起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或是自己的内心活动。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姑姑家的两个姐姐了,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我哥和姑姑家的两个姐姐过寒暑假一起玩了,我们四个人,大哥总是喜欢和看起来壮壮的二姐组团,我则是和看起来弱弱的大姐组团,我们玩捉迷藏,玩太阳跳,玩过家家,······(当时我也很惊讶,那么“高冷叛逆”的大哥竟然也有可能亲切的和我们一块玩)
那个时候每过寒暑假要不是她们都来我家住,要不就是我去大姑家住,我们一起看电视,哥哥姐姐and me 会看恐怖片,会看躺在床上、躺在凉席上、躺在沙发上,你抱着熊,我枕着你的腿,横七竖八的追着偶像剧。每次她们来,都会受到姨姥,奶奶,老爸,老妈的警告:不能光玩,要写作业,你们一凑堆就不知道学习了。保证完之后,依旧会如原样,到假期的倒数七天,我们便一起开启了补作业的时光,那个时候,小学的作业都是抄课本,还抄两遍,抄不完的时候,两个姐姐就开始帮忙抄作业,抄的时候还刻意的少抄写内容······
每当开学之际要各自会各自的家的时候,心里异常难过,什么都提不起心劲,有时候偷偷哭想着,为什么大人们都那么不在意,我长大后要天天跟她们黏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记得小学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老妈总爱看电视剧,而我也总喜欢依偎在她身上一起坐在沙发上追着剧情,偶尔老爸也会凑过来看两眼;夏天的时候,没有空调,晚饭会在院子外面吃或者敞开门口在门底下吃,还有我哥他们家也是如此,有时候谁饿了就会到先做好饭的桌子上蹭几口饭。天气热,我们全家一起到屋顶上睡觉,很多星星,但也有很多蚊子;冬天会搬到厨房睡觉,最喜欢外面下着雪,小厨房却很暖和,我和老妈早点吃晚饭一切安置妥当,然后一关掀下来里屋的棉帘,放好被子,钻进被窝靠在墙上,看着二十几寸的小电视,等着老爸回家,偶尔深夜老妈会加点夜宵,用饭盆煮上我最喜欢的虾米火腿汤······
但,再恋旧又能怎样呢?
小学初中高中留下的课本,笔记,或是纸都在每次的收拾屋子的时候卖掉了;曾认为一点也离不开的好友在新环境中被慢慢忘却,感情虽一见如故却也习惯了没有他的日子;曾发誓要在长大后日日黏在一起的我们,却找越来越多的借口不去对方家住了,见面之后也没有什么好聊的了,各拿手机各玩各的而已;我们四个也不会像之前那样玩了,毕竟我们又都添了弟弟妹妹侄女(大概我可以再和弟弟妹妹再组四人组,我是老大【傲娇脸】),如今手机电脑普及,我们家的电脑也早就成为了一个摆设,不会再每天坐在沙发上电视机前看剧了;现在家里有了空调,不会到夏天去院子里面吃饭,也不会上屋顶去做蚊子的美食;冬天也不会挤在那个几平米的厨房看着小电视吃夜宵了······
无论我再怎么恋旧,过去的事情终将成为美好的回忆,生活永远充满着变数,我们,也不可能回到过去。
有时候,我总眷恋着着以前的生活更好一点,以前的朋友更适合我一点,所以我不愿离开过去,不愿接受新事物,每一次的适应,都是在自我消糜中被迫接受从而慢慢习惯,从不想做出改变。
朋友如同旅客,不过是在特定行程内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终将离去,不必过于在意。
我记得当初高三一个人搬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宿舍里,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自己太在意了,感觉他们都好像虽然对现实无奈,却依旧向往未来,而自己过于追忆过去?
然后对自己进行自我麻痹:反正总有人要离去我的生活,既然离去,何必对其念念不忘的过于执念。
就这样我度过了高三,愉快地,融洽地
很多老师跟我们说,等你们上了大学之后,一定会想着要是回到高中多好。
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一定会说,我不愿意。
即使我是如此恋旧的人,即使我是对过去有如此深的执念。
因为一切都在变,生活没有定数,你遇到的人都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出现,也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离去;你的归所,会随你所租的房子,所买的房子而改变;你的公司,同事,会随你的选择而更新;你的物品,会随你的更换而更替。
所以说,人生是漂流的
而以上的所有,都没有一个是永久伴随一生的
所以说,人生是没有定所的
再怎么恋旧,也回不到过去,那该如何?
或者说,恋旧只不过是对过去事物的依赖,习惯。更科学的来讲,可能就是所谓的舒适区吧,虽然讨厌,却很依赖。
虽然面对变数很难过,但也要依然告诉自己,人生亦旅途,朋友如过客。你要相信时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最容易的就是情感。
我明白,影视作品里的人物经历设定都是为了剧情发展带有很强的戏剧性,现实却很少如此。
我从前很喜欢主人公的设定——有钱有颜有脑子,自带光环。也会幻想着,也能成为主人公,而对他身边不重要的配角很是叹息:可惜你不是主人公。
但,我刚刚却有个想法:
人生不就像一部电视剧吗,这部剧里你自己就是主人公,所有在你身边出现过的人,都不过是你导演这部剧里的配角,而你要做的就是如何不负配角的烘托,漂亮的展现完美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