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课知识点回顾和补充

南北面官制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大定之治
大定之治是指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
完颜雍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能够听得进群臣尖锐的意见。将他的政敌海陵王的旧臣张浩任命为宰相。册封与自己作对的纥石烈志宁为王,任人为贤。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积极发展经济,修水利,发展手工业,促进生产,崇尚节俭、减土木、禁馈献、抑佛教。对外停止侵宋战争,主动和宋朝议和。缔结和平协议。部分废除了"绍兴和议"之中对宋朝不利的一些政策。
从此,宋、金双方休战了约三十年。为中国北方恢复了经济 。
这使金国国库充盈,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天下小康,社会风气开始好转,基本达到了"使民知所效也"的目的,实现了大定之治的繁荣鼎盛景象,因此完颜雍在北方获得了"北国小尧舜"的称呼。
完颜雍在位29年使金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
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是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又称"兀鲁思",分别是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因只有元朝皇帝享有蒙古大汗的尊号,又先后册封各汗国首领,在元朝攻灭不肯臣服的窝阔台汗国后,其余各汗国意识到自己无法与元朝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相抗衡,再次选择臣服于元朝。
崖山海战
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而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 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延佑复科
延佑复科,是元朝恢复科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将王约恢复科举的建议列为令甲。皇庆二年下诏恢复科举。延佑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佑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本次科举是在延佑年间举行的,史称"延佑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
行省制度
第一,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以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
第二,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
第三,以行省为重要对象的地方监察,构成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
第四,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该事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等。
红巾军的背景,起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韩山童等人决定在5月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占领颖州,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河南一带势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等,均打着红巾起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