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主要讲曾国藩早年的经历,重点就讲了家族的科举考试历程以及个人天资靠后天努力的改变。
本章对应的年龄段:30岁以前,道光二十年。留下的文字材料来看,也正是从29岁这一年才开始写日记。后来的很多分析与解读,都是从他的日记与留下的文字材料进行的。
这一章我读下来,有几个触点:
1.祖辈的积累与坚持
2.个人的反思与成长
3.人生哲学:守拙:不走捷径就是捷径。
今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的作文题
摘取有意识的几条日记:
“九月十七日,大雨,挽功杰知县
由官庄行八里,至杉木桥曾功杰家。功杰曾为直隶河间献县知县,本年六月故。是日开吊,丧事极办得整齐。余有挽联云:壮岁宫袍,耆年昼锦;陔南丛桂,蓟北甘棠。”
摘录来自: (清)曾国藩 著,雾满拦江 点校. “曾国藩日记。” Apple Books.
“曾国藩冒雨去参加一个葬礼,死者名曾功杰,曾经是一个知县。但从此前此后的日记中看,曾国藩并不在意死者是谁,他在意的是能有个机会,秀一秀自己的挽联。
曾国藩酷爱替别人写挽联,挽联是一门令人惊讶的文字艺术,要用最短最短的文字,以最优雅的方式组合,将死者的一生涵盖而尽。这其中包括了总结、提练、分析及归纳等诸多思维要点。单只是文字写得好,未必搞得来,单只是有思想,也未必搞得来,非得各方面的能力兼具,这才能够写出有水准的挽联。
曾国藩善于抓住重点,敏锐的发现写挽联是一门综合性的思维,于是他下大力气琢磨这事。为了写出有水平的挽联,嬴得公众认可,他甚至不惜做弊——他把每个活着的人,先把挽联替你写好,这样等你两腿一蹬,别人还在那儿苦苦琢磨,曾国藩这边高水平的挽联已经书就了。
曾国藩此生,从不做无用功,他知道每个人都是要死的,都需要挽联,所以先把挽联替你准备好,谅你到时候也无话可说。
提前做好人生的必然课题,这就是曾国藩所做的事情。
但是很不幸,有一次曾国藩的好朋友汤鹏来找他,进门发现曾国藩正将书写的文字往身后藏。汤鹏也不见外,一把夺过来:写的什么,让我看看……这一看,汤鹏顿时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曾国藩,你不要脸!你竟然做弊!我还活着,你就替我先把挽联写好了……
在北京城的时候,曾国藩的好友江忠源,知情重义,但凡有学子客死京城,江忠源都出钱购置棺木,托人将灵柩送回死者家乡。而曾国藩则免费替写挽联,所以北京城专门给他们俩来了一副活挽,称: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
这虽然可笑,却有着深刻的道理:笨鸟先飞,活人先挽。所谓成功之道,无非不过是快人一步而已。”
摘录来自: (清)曾国藩 著,雾满拦江 点校. “曾国藩日记。” Apple Books.
“曾国藩继续投入到他的家庭事务中去,这种奔忙能够让他从思考的重负中,获得解脱性的快感。
这则日记,透露给我们的最重要信息,不是四妹妹出嫁,而是曾国藩对日常礼仪细节的关注。这应该是曾国藩首次面对的一次规模性社会组织活动,总计112名轿夫的往来餐饭,是一个需要仔细揣摩的大事。《史记》中有一段相关类此的记载,说是秦末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起事,跟随他的人都安排了官职,但却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官位。此人就去找项梁说理,却不想项梁说:以前咱们在乡下的时候,曾有一次让你主持乡事,你却没有能办妥当,可见你这人水平不是一般的差,所以不能让你承担更多责任。
曾国藩是个读书人,应该知道这个故事。而且从日记的记载上来看,他真的意识到了这次事情的重要性,尤以轿夫几顿饭的安排重点提到,正表明了他丝毫不敢懈怠于心。
这112名轿夫的餐事安排,成为了曾国藩人生首次的管理能力试水,也为他增长了最宝贵的管理经验。许多事情,除非你亲自经历过,否则是很难以想象出具体而微的细节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曾国藩知道的更早。
这里又有一桩似乎无关紧要,实则很重大的事件,三弟曾国华的过继。
如前所述,曾国藩兄弟姐妹九人,排老大的大姐嫁的最惨,刚嫁过门丈夫就精神错乱,从此苦寒一生。曾国藩排第二,但他是长子,所以上面的大姐不作数,他被称为大哥。
二弟曾国潢,字澄候,比哥哥曾国藩小9岁,是曾国藩日记家书中经常提及的澄弟。
三弟曾国华,字温甫,比曾国藩小11岁。日记记载说,曾国华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夭寿,但如果让曾国华过继给叔叔曾骥云的话,就能够长命百岁。日记中明显有些事情被忽略了,这个算命先生的话,为曾国藩的母亲所拒绝,明摆着,这是曾骥云自己没儿子,所以买通了个算命先生来忽悠,却被大嫂一眼看穿了的缘故。
而曾骥云没有儿子,务须过继大哥的儿子以后快,也好让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再者大哥曾麟书这边已经有一堆的儿子,不差这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呢?
这样,曾家人就陷入了幸福的争端之中,一直争执到这一天,才算是争执出个眉目来,于是家人愉快摆宴相庆。
除澄弟、温弟外,接下来的是四弟曾国荃,字沅浦,他比曾国藩小13岁,与曾国藩有着一种神奇的心灵感应。曾有一次,曾国藩梦到他战死,而嚎淘大哭把自己哭醒,还有一次,曾国荃在战场上嘴唇受伤,而曾国藩则整日坐卧不宁,神思不定。事实上,曾国荃已经构成了曾国藩的另一个人格,寄望着他对家族的全部预期,所以才会有若许之多的灵异事件。
曾国荃被曾国藩称为沅弟,而五弟曾国葆,字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后来他改名叫曾贞幹,字事恒。他被曾国藩称为季弟。
此外,按照家族的大排行,二弟澄弟曾国潢,又称四弟;三弟温弟曾国华,又称六弟;四弟沅弟曾国荃,又称九弟,他也是历史上最经常提到的曾老九。最小的四弟季弟曾贞幹,他仍然被称为季弟。
这是曾国藩的家事,并因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惟是构成了国事,也构成了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摘录来自: (清)曾国藩 著,雾满拦江 点校. “曾国藩日记。” Apple Books.
“曾国藩成名之后,湖南乡下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小时候读书的小笑话。说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儿背呢:“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听来听去,连小偷都背会了。到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不过这个传说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
摘录来自: 张宏杰. “曾国藩传。” Apple Books.
这个总结学习方法的问题,后面我在介绍他的一本书《经史百家杂钞》中会重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