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利红
麦子快成熟了,李老师,每天放学后,都要拐到自己的麦地,用他刚刚沾满粉笔沫的手,轻轻捻开一粒麦子。
他要仔细地辨一辨,今年的麦粒,是饱,还是瘪,然后再估一估今年的收成。全家人的指望都在这几亩麦田上。如果收成好,就去给二丫头撕一身小花裙。去年,大丫有了花裙子,二丫撅了好一阵子的嘴。
除了看颗粒是否饱满,他还要估一估,几时该收割了。收割的时候,班里总有几个大个儿的男生来帮忙。想到这,李老师的嘴角微微翘了翘。
他把那颗麦粒,用大拇指指甲切了切,又放在嘴里咬了咬,嚼了嚼,然后点点头,似乎心中有了数。
可是第二天,李老师照旧会在放学后,来到麦田,调研一番,天天如此。
“李老师,你家的麦子,还没有收割,就要被你尝完了。”我说。
“嘿嘿。”李老师憨厚地笑笑,脸上的核桃纹儿,开成了一朵花。
有的老师,上课前会手捧着教案,拿着教鞭,慢悠悠地往教室走。李老师,有时候会扛着锄头,挽着裤腿,一手泥巴,急匆匆地往教室走。然后,他把锄头往教室门边的墙上一靠,从容地走进教室,侃侃而谈。
李老师,从不备课,也从不照本宣科,他总是深入浅出,把那些学生们喷地一迷一迷的。当然,“迷”是入迷的“迷”。
村里的乡亲们都很奇怪,为什么李老师的庄稼不生虫呢?
有一次,李老师在生化实验室里,用试管勾来兑去的,正好被门卫大爷逮了个正着。从此,李老师用化学知识兑农药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都称赞李老师是“化学脑筋”。
每逢浇地的时候,李老师都要请假。给班里的学生,布置好了作业,把纪律交给班长,他就浇地去了。
只要李老师一请假,班里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就会高兴地大呼:“老师,又去浇地喽!”然后,李老师的课堂,就是他们的天下了。班里,除了几个好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外,其他同学欢腾地,能把教室的房顶掀开。
有一次,李老师浇地不顺,遇到了停电,机器坏等诸多麻烦,几亩地足足浇了三天三夜才浇完。学生们就在教室里“放羊”。作业早就写完了,孩子们哪个不乐得轻松一下?
但是,同事们都很奇怪,李老师所教的学科总能在乡里名列前茅。
李老师,从十七八岁开始教书,是教了三十多年的老民办教师了。课本在他心中早已滚瓜烂熟,并且他的讲课直指考试的精髓,从不走弯路。在那个竞争不是太激烈的年代,李老师凭经验就能打倒一大片。
如今的李老师退了休,在家抱孙子。
乡村的学校,总是缺教师,李老师就举荐了自己的儿媳妇在学校代课。
可惜,李老师的儿媳妇有时会念错拼音,讲错题,常常被学生耻笑了去。
乡亲们提起李老师的儿媳,都恨得牙根痒痒。可惜,李老师的一世英名,要毁在儿媳妇的手中喽。
作者单位:河南省获嘉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