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从小到大我都知道这个故事,知道安娜悲惨的结局,所以迟迟未翻开过这本名著。
而今天,或许是个绝妙的时机,翻开了这本名著。
我总是觉得,很多书就像和人相遇一样,会在某个场合,某种心境下自然遇到,遇到了,就像是遇到了一个擅长解惑的朋友一样,我读过的书教会我很多东西,而我也乐意分享自己每每读书或者看电影的心得与体会。
这部名著,我建议大家没事的时候真的可以翻翻,托尔斯泰对人性入木三分的描写,一定会带给你很多很多独特的启发,这是名著的魅力,故事可以普通,在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心理描写,作者深邃的观点,为人处世的道理,时代背景,人物谈话,所有一切都能够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
当然今天看完了电影,当然是从电影角度来分享心得。
故事的主线没变,当然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从电影的角度,我可能没办法喜欢安娜这个角色,敏感,渴望爱情,美丽,疯狂,自私又无私,优雅,充满无限魅力……
但是电影视角,我可能更会喜欢卡列宁这个角色。
第一次看电影,不希望男女主在一起,没跑了,就是《安娜卡列尼娜》。
在电影的引领下,我又看起了原著,我理解到安娜作为一个孤儿,一个十几岁便被选择命运的女孩,一个心里有着另外诗情画意的女孩如何走向自己生命的尽头,这一切让我恐慌又发我深省。
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已经对安娜充满了同情,一个只要爱情,矛盾无比的女孩,最终将自己的韶华丧尽,卧轨了半生。
我的脑海里仍旧会浮现出她黑纱下迷人的面庞……
我应该责怪这个故事里的谁呢?
把爱情当游戏的渥伦斯基?为了安娜抛弃了一切梦想,机会,金钱,甚至去自杀,我如何怪的起来?
隐忍不发的卡列宁?曾经收到来信想让安娜去死,又在见到了安娜原谅所有,任人耻笑,还收养了安娜的孩子“小安娜”,我如何怪的起来?
优柔寡断的安娜?经不起诱惑,沦陷而不自知,在重重矛盾里溺毙的安娜?不想伤害所有人,偏偏所有人都因此受到伤害,她的奋不顾身又让我怪不起来……
我真的想到了一句话,“爱情是瘟疫”没有人能逃得了它的魔爪,疯狂,矛盾,左右为难,不顾一切又进退维谷,道德宗教枷锁的绑架……
我想平心静气地看待一个故事,我需要理智多于情感。
不去责怪这里面的任何人,他们都没有错,但是他们都受着人性枷锁的炙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和理想面,我们在劫难逃。
托翁当然不能光给我们看绝望,我们来看看另一对。
列文和吉蒂。
故事是这样的,列文爱吉蒂,吉蒂爱渥伦斯基,列文求婚失败回家种田,渥伦斯基迷上了安娜,忽略了吉蒂,吉蒂跑到德国去当志愿护士了。
前期看的时候,我觉得吉蒂没有安娜漂亮,还只是个小女孩,一个高傲的小女孩。
实际上,我看错了。
她是一个最值得赞扬的角色。
吉蒂去做志愿护士,她是在逃避,不想见到渥伦斯基,她没办法再面对,她无法相信自己如此不堪……
在德国做志愿护士却拯救了她。
我们不能活在别人的眼里,我们都有虚荣感,我们都骄傲着。
但是,我们必须学会接受现实。
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要勇敢的面对。
吉蒂再次回家时,她的母亲已经坚定地要撮合她和她错过的列文。
列文真的是爱吉蒂就像爱生命。
在他们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列文才知道,婚姻与爱情并不是一种事情,而是两种事情。
爱情是小姑娘美好的向往,婚姻只有爱情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忍耐,磨合,彼此珍惜与信任,婚姻是一门艺术,我们终究要面对。
其中最感人的怕就是列文的哥哥即将去世时,列文瞒着吉蒂去见哥哥,吉蒂却偷偷跟着去了。
她知道列文很爱很爱她,所以不想让她承担他一点点的负担,但是吉蒂用行动告诉列文,婚姻是要相互扶持的,她既是他高高在上的公主,同时也是他平平凡凡的妻子,愿意与他一起纵马农场,也愿意与他一起共担难堪。
这一对的三观和爱情,简直是爱了爱了。
短短3个小时的电影,就教会了我一个道理,理智与情感。
我们必须坚持做对的事情,我们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我们都渴望爱情,但是爱是克制,我想人这一生不止有爱情,还有很多很多东西需要承担,如果只想要爱情,也是可怕的。
理智教会我们要善良,不伤害别人,坚守自己。
情感教会我们热情,温柔,给我们心灵编织最美好的梦。
两者缺一不可。
我羡慕列文和吉蒂的爱情与婚姻。
我也真心心疼安娜,一个可怜的孤儿,一个渴望爱情的女孩。
做一个机智与情感兼具的人,我们的人生很长很长,我们需要不断的修心,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风乎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