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着孩子点点滴滴的长大,有进步也有不足,有快乐也有着急,有一臂擎天也有精疲力竭,无论我们感觉如何,他们都在不停地成长。有的时候很矛盾,希望孩子少走弯路想“抱”她一程,她却非要扭着身子就不让抱。比如上楼,小姑娘非要自己扶着墙一步三回头带着踉踉跄跄的太空步慢慢往上挪,特别想抱起她走,一是觉得墙壁太脏,二是觉得上楼太慢,可一抱她就一个反应——哭,放下来就冲我们笑。我知道让她走肯定是对的,可是又觉得在平路上走就好,这点楼梯练不了啥。我也知道她这个年龄对爬楼梯的喜爱,这就是她的成长规律,但我却想试着用对她好的理由打破它——我是不是太自以为是啦!
学习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曾经和同事讨论过一个话题:对后进生我们的方法和态度是不是需要和初中老师相同?我没有教过初中,但是我知道小学老师是关怀入微的,无论是任何一位同学,老师都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比如我昨天的反思就是针对后进生辅导的方法总结。那只是理论分析,具体的操作中还有很多的细节方法,比如有的老师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也在不断的、经常的教育家长,提升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认识与关注,从而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自费购买小玩具、小零食等小奖品,不断的利用奖励激发起孩子对所教学科的付出热情;再比如有的老师舍小家顾大家,下班不回家,加班加点义务为学生补课讲题拉家常,从天文地理到奇闻异事,从知识到情感,利用日久生情建立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都是一心一意为学生的好老师!!!不知道孩子们到初中后能不能也碰到这样的好老师呢?希望能,否则在小学最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刚刚建立的兴趣、情感和成绩,都会随着不断的纵向比较而灰飞烟灭的。到时候,留给他们的就是茫然,就是无所适从,就是对初中的否定和讨厌!也许,我可以把小学阶段称之为抱着、哄着、拉着一起跑,初中可以假设成老师骑着车子领着跑,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那六年级的职责除了教授知识以外,还应该留给学生什么呢?是不是也应该包含一些适应初中生活的技能?适当减少抱着,增加一些赶着、催着、领着的教育形式呢?
我知道该更多的领着学生们一起跑,却有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抱着他们替他们跑,就像对孩子一样。也许,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差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