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第13篇,字数1084)
前些天参加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长沙十几家书店举办的“重新认识书店”的主题沙龙活动。在提问环节中,坐在我右前方的一个姑娘说,有些不怎么喜欢看书的人,看到展位上摆着《么么哒》,会觉得这本书不错,如果摆着的是理想国丛译,估计翻都不会翻。如果我去一家书店,看到《么么哒》,估计不会再来了,问在这些不同的读书人群中如何取舍?
这个问题真难!我觉得。作为一个小书店的店员,常常为选书的问题纠结。我最开始以为,书店,就应该卖书店人认为的好书。那些青春文学,励志鸡汤,官场小说……如果我们自己认为是烂书,那就不应该采购这本书。但是书店是需要生存的。为此不得不妥协所谓的大众口味。
大众需求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那些心灵鸡汤上了畅销书榜单就是卖的好啊!那些认认真真写文章的作家,反而无人瞩目。像沈从文先生的书,写的好,却怎么都卖不掉,客人说不喜欢,没什么故事情节,味道淡。这类读书的人大都年纪轻,刚刚步入社会,喜欢江湖快意恩仇,梦想诗和远方,却囿于庸常。估计平常都是辛辣重油,所以才不会欣赏一碗煮的刚刚好的白米粥。
我当然有些瞧不起看《么么哒》的人,自认为自己读的书,品味高些,在心里窃喜。同时又很无奈,作为一个书店店员,我当然希望卖一本好书给客人。有一次,一个客人进来,问我有什么励志书籍可以推荐的?我当时有点愣住,回过神来,向她推荐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一个癌症患者的病中日记,算得上励志。但是这个客人最终买下的却是《你焦虑,是因为你不够努力》、《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谁的青春不迷茫》、《为热爱而活》……那种你一听名字就知道是满满的心灵鸡汤,很狗血,很励志。但是这个客人需要。
这类事,后面也发生过几次,让我感到困惑,到底是卖一本好书重要还是卖一本符合大众口味的书重要?我一直存着这个疑问。
参加活动之前,曾跟朋友聊起,对大众喜欢《么么哒》的看法。朋友说:“我们以前不也喜欢过韩寒?就跟现在喜欢《么么哒》的人一样,用不着瞧不起,每个人在某个年纪都需要心灵鸡汤。”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观点,或许是偏见。
我一直认为,书店不应该跟随大数据,卖市场需要的书,因为我们市场的品味通常很坏。它能把一本三流的书包装成畅销书,但是它同时又是准确的,因为大众中某一类人群需要这些。那么多心灵鸡汤励志书籍的出版,就是因为这些人需要。就像一个人头疼,在现在这个时刻,需要的是一颗快速解决头疼的药丸,而不是几个疗程的缓慢治疗。同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的好书,在别人看来,也许不值一提,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读书需求以及偏见。
回到那个坐在我右前方姑娘的提问,止间书店的老笨这样回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两句话就可以回答。第一句话: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对人类的贡献,任何一个书店的呈现方式都是对书店的贡献。第二句话:读书到最后就是让我们更宽容的看待这个世界。”(第二句话出自梁文道的《我读》,原句为“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