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易听歌,尧十三的《他妈的》,置顶一评论倒是挺能作的。
『十三 看到这首成为当下热门电影的主题曲 我知道你注定会红、会成功的,离那一天越来越近了…正如我为你创建的歌单:让我在你大红大紫之前 继续做一个静静欣赏的路人。当人群围拢你时,我会含着泪,笑着默默走开,但我庆幸曾孤单地听着你』
所以,尧十三不能红了吗?
所以我们调侃说“赵雷不红,天理不容”太过装逼了吗?
所以,所谓民谣,就必须小众,必须“只该我懂”吗?
如果,他红了首歌,这歌便似乎俗气了;如果他红了个人,这人就似乎不雅了。那我们就真不听他了吗?
《心花怒放》红了“去大理”,洱海双廊也跟着在某些人眼里俗气起来了――即便那里仍一片阳光,民宿花还开,猫还晒着偷懒。
《安河桥》一火,人们就争相去那里看,回头大骂被宋胖子忽悠,那水不清呀,那哪有董小姐,那只有刻的各种傻逼的字。
《成都》口碑相传了,我们去成都就去玉林路找那小酒馆,哎哟,酒可不好喝啊。那么小一个店,哪里醉得出雷子的愁?
好声音出了个唱民谣的冠军,于是满大街都在《南山南》。还顺带给他这炮手整出一个纯情得我都得落泪的故事。我有那么一瞬间也信了那么牛的故事……也真是纯情哟。
于是有人开始说,“啊,多少人是好声音前就爱死南山南的”“我只认那个牵着斑马走过安河桥的宋胖子”。
于是,他们似乎突然成了一种遥远的存在――哪怕他们不红之前其实也很远。
他们红了后,就不好好唱歌了吗?不创作,没了好的作品么?自然是屁话啊。
人虽有江南才尽的时候,似乎与红不红没什么必然关系吧。
歌里当然有故事,可那个故事未必就是你。矫情的人总能听出自己,然后说,你看我听的不是音乐,是寂寞。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怎么一下子,大家都活得如诗,如偶像剧了?一首歌底下能读到千奇百怪的各种“故事”,谁都高明,然后这首歌就,不知所云了。宋东野要唱一朋友,他们说那是爱情;张玮玮也许只是调侃了某个大屁股的朋友,他们说那时某种大时代的暗喻。
我允许你有你的故事,你的猜想,你的点评。可是,你怎么就能自此有了优越感――但凡别人说点“不好”的话,就跳起来了。我就不能听到你听到的以外的吗?我便不能在他红了之后才听他,才喜欢他吗?我为什么要知道他的种种――也许你也只是道听途说的――奇奇怪怪的事?我为什么非得记住他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过的话,才能显得我是真爱?
我只听红了的人唱民谣,所以我不是真的喜欢民谣;我没有去过音乐节,没有听过谁谁谁的现场,所以我是伪爱好者。
可是,我不过听歌罢了。认不认识他,重要吗?即便不喜欢马頔,不过有句话(不知真假)倒可一用:“在你听到这受歌落泪事,你就是那个故事”(大意如此吧)。我读书,听歌,不是为了以认识他来炫耀。我们若能因此成为老友自然好,但现实肯定是,我们茫茫人海多难相遇,更别说相识了。能有一文字,一歌声,神交一回,便足矣。其他的真的不重要啊。
我喜欢听各种故事,我不需酒,更不需各种套路。大家好好听自己的歌,读自己的书,愿意说几句喜欢的话多好。常念人好,莫说人过。这样的装逼,即便我不喜欢,我仍要给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