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在家带娃劳动。娃儿6岁,胖嘟嘟的,扎着两个羊角辫,走路一晃一晃,甚是可爱。一早上在家哼着小曲翻着小书,自在的很。
“娃,我们一起来干活吧!”“好嘞!”心情不错,答应得很痛快。
“我洗鞋子,你洗毛巾,怎么样?”“好哦好哦!”她把洗毛巾当成又一个好玩的游戏,满心欢喜地忙乎开了。
我打一盆水,放在卫生间的地上,扔给她三条小毛巾,分给她一块肥皂。她搬来小凳子,像模像样地洗起来。我教她先将毛巾浸湿,再涂上肥皂,用力搓。
她干的很起劲,也很细心,肉乎乎的小手在水里使劲搓洗,把小毛巾的每一个角落都搓遍了。看着盆里越洗越多的肥皂泡泡,惊喜地说:“哇!一盆泡泡了!”然后,我再教她把毛巾拧干,换清水,继续漂洗。小家伙很配合,一直弯腰洗啊漂啊,但是到后来累了,直起腰身只叫唤:“妈妈,好累啊,我腰都酸了!”
我在旁边暗笑,小样儿,这就累了?但是为了鼓励她以后的劳动积极性,我赶紧说:“是啊,干活是有点累,你能把三条毛巾都洗干净,挺能干的!”“嗯,那我拿去晾起来吧!”登登登,小家伙连跑带跳地端着毛巾,跑到阳台,拿衣架晾了起来,并且爬到小凳子上,用晒衣的撑子一条条晒到了晾衣杆上。看到自己晒好的毛巾,小脸骄傲极了!
这就是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劳动者不忧伤。就拿诗歌来讲,来自于劳动人民、来源于民间的诗歌,很少有悲凉的调子。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这首诗里,有一个江南女子用很美的手去采莲蓬,动作非常优美,鱼儿在莲叶间嬉戏。多美的劳动画面啊,欢快愉悦的劳动者形象。采莲也是辛苦的活,正是六七月份,酷热难耐,全部体力精力都要用于采摘和生计,自然没有时间也没有闲情去忧伤。
民歌小调,这些来自于劳动者的歌,也是不忧伤的,即使在讲一件很悲惨的事,也不会哀伤。像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本来是乞丐唱的歌,讲述逃荒的事,已经够悲惨了吧,但是他唱“左手锣,右手鼓”,听不到哀伤。
在东汉,出现了既不同于贵族又不同于劳动者的文人阶层,文人和劳动者是两个气质完全不同的阶层。文人阶层不劳动,专门读书、受教育,和劳动生产毫无关系,文人阶层的出现使得艺术的专业性高了,出现了专门从事绘画和书法的人,艺术水准得以提高。
但是文人阶层的人都忧郁得要命。不要为生计发愁,远离劳动和生活,他们就整天琢磨生命的意义这些虚幻缥缈的事,像由东汉文人阶层写的《古诗十九首》里全是对生命的哀叹,这些诗里就没有了生活,全是对生命的哀伤,虚无感特别强。在我看来,那是因为这些人,不劳动,闲的!
所以,我妈从小的教育理念是:劳动比学习重要!她让我和弟弟三岁就到林子里捡柴火,五岁就下地干农活,从小学到高中,任何学校的假期在她眼中,都是干活的好时节。暑假有“”双抢”夏练三伏,寒假可以上山砍柴冬练三九。我想正是她的这些朴素的劳动者的教育理念,锻炼了我和弟弟强悍的内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能不垮不倒。
好了,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觉得无聊空虚寂寞冷的时候,就拿起拖把扫帚锅铲和锄头吧,包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