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高手,不然怎么让你乖乖掏钱?以下内容的部分理论来自《影响力》还有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短缺原理
当人们认为一件商品越紧俏时,它的价值就越大,比如苹果、乔丹球鞋的饥渴营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如下:
①“物以稀为贵”高价值的商品通常更加稀缺,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就直接把“稀缺”和”高价值”划上了等号,这就给商家可乘之机,他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控制”消费者,让顾客奋力争取。
②当某种原本能够获得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难得,我们就失去了一部分选择的自由。人类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愿望,于是这种不自由的可能性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抗拒心理,从而主动做出某些行动,以避免失去它。
比如你在看一套不错的房子,中介告诉你其他顾客可能要交定金时,你是不是心里冒出一种冲动,仿佛脑海里在说:“买下它!买下它!”这种冲动就是来自于短缺原理。
2、承诺和一致
你已经交了商品的订金还没去提货,突然看到在别的商家有更便宜的价格(虽然没有便宜很多),脑海里想着的却是“算了,就这样吧”。为什么明明退了订金就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同样的商品,但是就是不去做?
这就是承诺和一致原则,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之下,我们会采取某种行为以证明我们之前所做的决策。一旦选择了某种立场,固执地坚持这个立场是一种自然趋势。
之所以很多商家要消费者交订金(哪怕订金并不多),是因为他们要的就是你的“承诺”。
3、互惠原则
当服务员递给顾客账单时不给薄荷糖,顾客将主观地依据服务水平给小费。而如果服务员给了一颗薄荷糖,小费则增加3.3%;如果给了两颗,小费则破天荒地增加约20%。两颗薄荷糖多少钱?20%的小费大概多少钱?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啊。
互惠原理指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感到自己有责任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回报我们曾经接受过的恩惠、礼物和邀请等。其实迫使我们去回报的并不是别人第一次给予的多少,而是自己产生的那种让人不快的负债感。主动运用互惠原则威力无穷,因为他人既有给予小好处的主动权,也有打开回报窗口的主动权。
比如你在超市,一位美女销售员端着盘子主动向你走来。
美女:先生,要不要免费试吃下最新口味的饼干。(主动给予小恩小惠)
你犹豫了下,看着销售员肤白貌美不忍拒绝,于是便试了两口。(接受恩惠)
美女:怎么样?好吃吗?
其实你已经有些后悔了,毕竟吃了人家的东西。你:还不错。(产生负债感)
美女:要不要来两包?(主动打开回报窗口)
经过一些内心挣扎后(想要清除负债感),你:好....好吧(回报)
事后你突然醒悟过来:你无缘无故买了两包从没想买的饼干!这就是利用互惠原则产生的巨大效果。
4、社会认同原则
当你看着一个门前排长队的小吃店时,你也想去买点试试,这就是社会认同原则。
当我们对形势的了解模糊不清时,我们更倾向于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大多数人选择的通常都是好的。
商家营造并炒作“热销”假象,往往就会造成真正的热销结果。比如通过广告宣传“累计销量XX”、“连续N年销量第一”等,实体店常用的迷惑手法就是虚假排队。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房地产营销中心总是人挤人了吧?
5、预期效应
我们对事物已有的印象,会蒙蔽自己观察问题的视线。而对一件事物的预期,会影响到我们对其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那么它一般就会好,反之亦然。
国外的一个实验证明,将同样的咖啡放在高档次的、一般的器皿,人们会普遍觉得高档次器皿中的咖啡味道更好。一件产品的包装形式和设计,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产品本身的品质认知。
这表明,预期的确会影响人的行为乃至直觉。餐饮店在菜名前加一些带点异国情调的、时髦的词语,比如“阿拉斯加鳕鱼”,我们还没吃到,就感觉这菜比普通的鳕鱼更鲜美!
总结:其实要防范“消费洗脑”很简单,就是明确自己的需求,通过多种参数对比,得出最优化的选择。人的一切行为就是为了避免思考,而我们想要前进,就只有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