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凉台望着烟雨迷蒙的山景,听着巴赫小调与儿童歌的来回切换中踏调子。
想起几个月前的夜,摇晃着波本观察好看的色泽,问晓芸姐,为什么食物与酒到了她手里就总是很有格调的样子。
她说,重点其实并不在于食材本身是否高调,而是能将它们搭配的恰到好处。
你看,昨天给你做桂花糕的时候我就不会选波本而是选择自制的果茶。
质感有时候是一致品味带来的舒适感。
很容易进入到的一种状态是去从他人的路径里寻求解决自身困惑的答案。
参考大佬的书单,以大众的标准去追求生活状态或物质标准,忘了自己要什么。
这样的思考方式似乎也就形成了人类对群体天然的依附感,彼此借鉴,彼此扶持。
当有处强有力的支持可依时便极大的削减了倚靠自身力量去开辟新的路径,也因此造就了“苦难成就人生”的现象。
可走到瓶颈期的时候就会开始困惑与迷惘,究竟该何去何从,下一步的指示牌在哪呢?
最终发觉还是要找出自己的道路,而非去寻找那种特别的道路或者沿袭某一个人的道路。
身边有不少长时间的羁绊每日上演着新鲜的发现爱,也有本以为会固若金汤的关系逐渐走向了分崩离析。
分别的理由有许多,更多的是听见,彼此不一致的步调,不同的生活追求,甚而,是为了追求个体的自由。
多少中年人、经历熟悉到乏味的婚姻生活的夫妻,总以为失去激情的罪魁祸首是因为自己在年少无知时错选了爱人。
却忘记了自己最初被那一份悸动吸引时有多浓烈。
以前,我想当然的认为得以为继的方法是激活对家庭的责任感,加深这份羁绊。
如今恍然,唯一保全一段婚姻的方式不是拼死抓住,而恰恰是有能力放弃它。
走到现今的分离往往是因为把伴侣当成了自我成长中的绊脚石,ta不再吸引人 亦或没有对方就无法生存,这是用关系困住了“我”的生活。
但“爱人其实不是对手也不是救星,而仅仅是跋涉、穿过生命的伴侣而已”。
唯有理清这层自我意识的对决,才不会把婚姻当作束缚自己的牢笼,不借由逃脱生活而将它作为替代的敌人去攻击、去摧毁。
想到这里,突然觉得一切变得清晰许多。
何尝是只有婚姻关系如此呢?所有的人际、工作、生活,不都暗含着这层深意吗?
当我们有能力放弃一份工作的时候,就不再为桎梏在某一职业的乏味里苦恼,因为可以随时终结这份倦怠。
当有能力放弃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就不再会在感情里患得患失,因为仍保有重新去爱与被爱的能力。
当可以放弃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就不再会担忧在年老时刻回望一生只剩嗟叹抱憾了终生未能跳出局限。
如此看来,成长的因与果,其实是让自己始终保有选择的自由。
因为留有回旋的余地而能够应对得足够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