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之所以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我更愿意把它称为路),而我们一生大都时候都在试图寻找。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对我而言,生活中繁杂的困境就像一个个迷宫,每个迷宫都具有灵活、规模巨大的特点,在这里并非只有一条活路,但对于理性人而言,肯定存在一条路对自己而言是最好的。
困境各种各样,比如生理困境、生活困境、思想困境、情绪困境、职业困境等等,不同的人、不同的困境对应的迷宫也不一样,自己在迷宫中的位置也因困境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身处迷宫,眼前的视线被大幅局限,看到的路也少之又少,少到一定程度,困境成为绝境,自己逼死自己。即便如此,客观上也还是存在一条本来可以为你所发现的最好的路。
所谓最好的路,并非路的出口一定最令人满意,而是根据多种个人性格喜好等特点、各种自身能力、心理预期、环境、总成本、总风险、总收益等等来加权求和,得分最高的路。因此不同的人的最好的路也不尽相同。例如,为了收益对于忍受枯燥、孤独等等,有人乐意,有人愿意,有人可以,有人不可以。总之,不见得迷宫有最威风光彩的出口,自己就一定能承担得起路途中的对自身而言的总成本。
对于困境本身而言,犹如站在迷宫中的某个位置,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困境来说,迷宫的墙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参数供你参考、考量,也足以用来通过演绎或者其他方法寻找最好的路。
对于环境、总成本、总风险、总收益��等等这些准硬指标来说,也因个人性格喜好等特点、心理预期等等这些软指标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认识自己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实际上,我认为生活中大多时候我们处理事情做选择的方法基本上符合这样的原理,只是很少被自己标准化来作为一种系统方法,或者因为对自己的软指标了解不够透彻,模糊了这种方法的使用。
此处所说的困境其实并不单单指困难、困惑的境况,严格意义上也几乎没有顺境。并且,无论这个境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存在最好的或者最起码不让人感到后悔的路的。
猜测性案例
例如极端案例——海伦凯勒,拿她选择做教育家、作家这条路来粗略地谈谈。
总成本:家里肯定不穷,故能请老师(据查父亲是一名美国上尉军官)。由于家庭环境还不错,成本相对于普通人来说低得多;对各条路的生理痛苦成本基本相当。等等。
个人性格喜好等特点:且不说选择其他职业的可能性,可以猜测,由于幼年时期的经历,她对教育会相当偏爱,大大增加了兴趣的权重。等等。
自身能力:由于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语言能力很好。等等。
心理预期:由于幼年经历,更可能让她想从事教育,并且由于自己有被教育成功的经历,预期可能会很高,比如成为一名残疾人教育家。等等。
环境:身体障碍,减小了选择其他路可能性。等等。
总风险:由于幼年成功的被教育经历,从事教育风险较小。等等。
总收益:教育家,作家,慈善家,过程中的经验、经历、情绪,以及契合心理的满足感。等等。
权衡之后,你会发现,她的路对她自己而言几乎是最好。
其他例如商人为什么做慈善,原因之一为赚钱的边际效应已经很小,而做慈善的边际效应很大。
边际效应: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经典例子:饥饿的时候吃一个包子所带来的满足感远远大于吃饱了之后再吃一个包子所带来的满足感。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