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的心经,精华中的骨髓。一句一句白切它,品品原汁原味。
无善无恶心之体:
心之本初,无差别对待世界,此时未给万物区分与命名,世界原原本本的倒影在琉璃心里。
心就是本我,没有立场的本我。此刻的善恶没有情绪属性,就是两个类别,如阴阳,如白天黑夜。如同太极生两仪的两仪。
它们冷冷的存在于宇宙间,心灵外。故曰心外无物。
有善有恶意之动:
第一层意思,意动了就是有了欲念追求了,有追求便有了方向,于是呈现出善恶两端,前进的方向是善,不断逝去的参照物是恶,令你前进的是善,被你摒弃是恶,是的善恶最初可是和道德,喜好无关的。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意”,意是什么,意识,追求,意欲,思维,逻辑,方法,想法,目的。意之后就是识,固定的认知,肯定的认知,可以流传千古,佛家也云,色只聚散,识轮回。
心,琉璃心的意从何而来?传下来的,你父母老师长辈用流传的识引导了你的意。他们在琉璃心上铺上一页一页的纸,有的在纸上写下诗句,有的画下山河,有的留下咒怨,这些林林总总别人的笔画,刻画出第一个非生命体的你,第一个自己,第一个我。这个自己是大部人一生的敌人,所以总说反抗自我,自己是最大的敌人。
这个自己非真正的自己名叫自己。
所以此时别人帮我们描绘了善恶,归类了万物,定义了对错曲折。我们将用一生去感受和甄别属于自己的原素。
岁月深了,路走远了,发现他人所画善恶非我所愿,于是有了抗争,于是又了烦恼,于是有了下一句:
知善知恶是良知
先说良知,良知是什么,良知是人与生俱来对天道变化作出的对的反应和选择。比如下雨了人就会躲雨,热了就纳凉。这是人内在的能量和光明。只是他们被上一步的层层纸张尘封了,我们遇到事情总依赖他们,久而久之自我的光辉能量就被埋没。人是地球衍生45亿年生物里的唯一以字留智的物种,数百万年生命的进化精华都凝聚在基因里,代代相传。这种基因能让我们经常做出对的选择,这就是良知的本来面目。
良知在我们反抗他人给我们描绘的自我的时候,会诞生一堆双胞胎,善与恶。这对双胞胎不断的在他人给我们意识里甄别出属于自己的信息和元素,于是乎别人给我们的善恶经过重新洗牌,在自己世界里形成了新的善恶。所以知善知恶是我们的良知在心灵足够强大和纯净的时候重新焕发能量重新恢复运作。寻找到的善不断推动我们前进与恶的反作用力形成前进的摩擦力。善恶交替,列车飞速向前。
此时善恶其实就是时宜,善为合时宜,恶为不合时宜。知善恶应季节,新的自己诞生。
终于
到了人类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何在?
他说是——格物。
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者探究、穷极事物表现获得原理和真理。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真相,其实也就是为善去恶的过程,以善为本,我们终其一生以恶为伍,“去”这个字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没有一劳永逸,我们不断在不同时宜下转换善恶,运用善恶,所以凌驾于时宜和善恶之上的是价值,价值观。价值观一度被善恶引导,在良知的作用下价值观超越善恶和时宜,如此方做到为善去恶,也就是保证人类始终在对的河流里,不遭天道规律淘汰。
这个价值观就是光明。光明,由近到远自然覆盖热量,助长万物,故万物也反哺我们。
心中光明只有良知能寻找到,良知只有在足够冷静安静纯净的状态才能启动功能。
静成为心学非常关键的因素,静能洞彻,能致远,能成功。
王阳明军事上的成功取决于他静的能力很强,静使他洞悉敌人的本性和意念,静使他洞悉时局,故胜败在心理战时就已经奠定格局。
当然,静的能力并非都是天赋,它更多从事上练来。
王顿悟的那声长啸经历了多少人间坎坷事才得以喷薄而出、震烁天地。
死亡,杀手,诏狱,流放,痛别离,失天伦…………
阴阳互变,因地制宜的技巧王阳明运用的炉火纯青,用于与官场战场必也战无不胜,究竟是人间功名非他留恋,光明的价值观让他最终选择了做一名身死留卷的圣人哲人。
他做到了为善去恶是格物。
更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