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华杉详解
一个有学问的人,如果专治异端邪说,那是最后害的。
什么是异端呢?张居正说,“自古圣人继往开来,只是一个平正通达的道理,其伦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其德则仁、义、礼、智、信,其民则士、农、工、商、其事则礼、乐、刑、政。可以修己,可以治人。世道所以太平,人心所以归正,都由于此。舍此之外,都是异端,便与圣人之道相门,要大行于世,将见其心既已陷溺,其说必然偏邪,以之修己,便坏了自己的性情;以之治人,便坏了天下的风俗,世道必不太平,人心必不归正,其害有不太可胜言者,所以说斯害也已!”
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也是一样,因为自己内心浮躁,不能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潜心积累,就像一步登天,于是就去追逐种种一步登天的异端学说。
这一说没能登上去,便去找下一说。世界大有“一步登天法”的各种专卖店,钻到那里面去,斯害也已!
世间的道理,都特别简单朴实,成功都是积累得来的,要学正学,走正道。天道酬勤,日日不断之功,胜过一切奇谋巧计。
程颐、朱熹、张居正等,都站在儒家立场,以儒学为正学,佛学、杨朱、墨子为异端。不过孔子那时,佛教还没传到中国,杨朱、墨子还没出生,他当然不是指他们,或许没有具体指谁。
钱穆对异端之说别有发明,他说,一事必有两头,如一线必有两端,你站在这一端,对面就是异端。对面的人看你,也是异端。孔子说不要攻乎异端,是教人对学问,要通乎全体,不要走极端。如《中庸》所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殊途也可能同归,否则道术不同,而使天下分裂,为害无穷。
又说,异端也指歧途小道,小人也很有才,小道也很可观,用之皆吾资,攻之皆吾敌。你用他的才,他可以对你帮助;你钻进去钻研他的学说,就掉坑里了。
孔子当时具体是指什么,没法再请教他了。不过,历代老师的解读,归纳起来也很有教益。
总结异端三论:
1.人性的弱点,是不能踏踏实实、埋头苦干、静心积累,不愿意走平正通达的大路,每日钻研的就是如何抄小路、抄近路,至少也要弯道超车,一步登天,这就容易走进“一步登天法专卖店”,陷入异端邪说,没有什么比这个危害更大的了。
2.治学要掌握学问的全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可走极端。
3.小路、近路、弯道超车的事,也不是没有。小人有才,小道可观。用他也可能对你有帮助,但钻进去钻研他的学问,就掉坑里了。
归纳一下,我站得正,站在正学、正道、正端。但是对异端我也不排斥,有益的也可吸取。
这个不太好把握,也没法写,只有自己的实践中体会。
刘澔悟
原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先理解异端,文中“钱穆对异端之说别有发明,他说,一事必有两端”,这个观点非常客观,我们内心的认知和学习包括对外界的接触,都会形成一个自身的主观世界。而这个主观和客观还有别人的主观是不同的世界。
张居正说,圣人自古以来的道理,其伦、其德、其民、其事。可以修己,可以治人。我自身理解这是从古至今经过验证的一个方法论,它能帮助你在自身和他人之间建立好这个规则,就好比这马路上的车,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各行其道又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那这个道就是平正通大的大路了。从这里理解,不按照这个规则行事的,那就是异端了,因为很容易把秩序搞乱,霍乱自己也霍乱别人,不好好开车容易出事故。(从这角度可以延伸出很多东西,我们以后再讨论。)
接着这个理解“个人主观、客观、别人主观”这三个世界,那张居正说的“其伦、其德、其民、其事”,就是在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里建立的统一标准了。
客观事物必有两端,有左就有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我们能所感知的就是三维空间,而事实上微观世界存在着更多的维度,只是我们无法感知罢了。就算是同样在三维世界的生物,所感受的感受都有着极大的不同。
站在客观存在的思维里看,我理解核心就是“攻”这个字,如果你要攻对方,那你必然站到了另一端。可以仔细体会。
《中庸》所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对于这句话没有具体的内容,又是一个需要自己实践和体会的。
我们对事物的探索只会越来越丰富,而你又何必坚守的站在原地,看待这一切,随着人类探索及前进的脚步,我们会认知到更加丰富的世界,很可能最后所有的道,就是一条极其简单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