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天深度学习了一下论语第一篇第一则,启发真的很大。
【关于学习】
《论语》开篇第一个字就是“学”,可见孔子对于学的重视。从前读“学而时习之”,只会简单从字面去理解:既想要学好就要在学过后要多加练习。然而今日反复品读后,才惊觉“习”其实不只是练习,更是实践,是将学过的东西用于改变自我,因此“学而时习之”是“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
1. 学习不是突击战:就像小鸟学飞要天天扑腾翅膀,学知识也得细水长流。朱熹老爷子说的好,得“学了又经常温习”
2. 学了就要用起来:王阳明特别强调,这个“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动手实践。就像现在学做菜,看一百个视频不如自己炒两盘。
3. 学习让人自得其乐:当我们投身学习,不断实践,得到的从来不只是能力的提升,更会有内在精神饱满的愉悦与幸福。
【关于交友】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最为触动我的就是“乐”字,在前一句中,同样是表达愉悦快乐,孔子用了“悦”,而在这一句中,孔子用了“乐”,不可谓不妙!
当一个人学有所成,精神饱满,品格高尚,是不会孤独的,因为他的博学高贵自然会吸引很多人来到他的身边,成为他的朋友,就像孔子。
而当朋友前来采访,我们该如何对待?一个“乐”字就把待友之道表达得极为传神:朋友来了,不要自然开心,但开心是不够的,得“乐”起来,即表达出来,让朋友感受你的快乐与热情。
【关于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更是极妙。何为君子?君子从不内耗。前两句孔子说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获得内在的充实而自我内心的愉悦,可以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同频好友,一起快乐交流,但尽管如此。世界之大,总有事与愿违,总有不被理解,那怎么办?——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的,当我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当我们投身学习,当我们践行着“知行合一”当我们在自己内心有自己的一杆秤,那么不被理解接纳,不被人喜欢又有什么关系?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被迁怒,保持心态稳定,一切坦然处之,懂得顺其自然,明白不管什么事,来了就接住,走了就不用不留痕,认真活出自在状态:淡定而又坦然。
把学习当打游戏升级,每天攒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就像开文化盲盒。发朋友圈没人点赞?就要学会孔子“你爱懂不懂”的洒脱
这三句话就像人生通关攻略:先练好个人技能(学习),组队打怪升级(交友),最后修炼成淡定的大佬(修养)。放在今天,照样能治各种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