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叫踅面。用荞面和白面掺着,和匀,在特制的大铁鏊上烙成半公分厚的面饼,放凉卷起来用特制的大刀切成半公分粗细的面条,吃时把水烧开,再放少许盐,以防面入锅中变粘。抓一把切好的面投入锅中,用筷子须锅一搅,便可捞起。外地人见状总怀疑这面是否变熟,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因为在鏊上已烙至七八成,再在沸汤中一烫,便完全熟了。或干捞,或带汤,悉听尊便,须手再用笊篱捞一些鱼儿粉,然后调上大油(白油)、大油辣椒(红油)、清油辣椒、盐、醋、蘸一点花椒面,撒一捏葱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了。吃踅面时大油必不可少,荞面调上大油,才软和好吃。外地人一是嫌荞面看起来黑,其貌不扬;二是怕不熟;三是对红油辣椒望而生畏,但若吃上一碗,便觉味美可口,咬到嘴里筋,吃到肚里香,方知合阳人为什么对踅面感情极深。后来为了针对游客口味,几家店里推出了白面踅面,颜色白亮,口感柔韧,周边县城极力模仿,也比较成功。但合阳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食荞面和白面对掺的踅面,上会赶集,少不了吃碗踅面,因为操作简单方便,不需久等,且价格便宜,对赶集的人是很具诱惑力的。逢到过春节,许多家都是专门订做几斤,准备好红油辣椒,以便招待亲朋好友;碰到接待外地来客,踅面更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在老家合阳,流传着踅面的最早成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河东魏王豹造反,汉高祖令韩信领兵征剿。大军进驻合阳西塬,时值盛夏,军情紧急。其余食品不好携带,为了解决众多士兵的吃饭问题,韩信号令沿河农妇,用当地盛产的荞麦、小麦面粉烙成大饼,切成条状,发给士兵,开饭时,用开水稍煮即食。方便快捷。有一种说法,中国有历史可考的最早的方便面应该是踅面了。荞面能消暑利尿,有解乏除湿的药效,深受将士们的欢迎,韩信在洽川夏阳率军用木罂东渡黄河成功,一举歼灭了魏王叛军。后来,韩信首创的这一面食做法,在洽川西塬、坊镇一带保留下来,多少年过去了,这种小吃就成了今日合阳地方独具特色的小吃。许多来洽川的游客,在游览了湿地芦苇,看完了珍禽美景,泡完了温泉后,到坊镇吃一碗正宗的踅面,大呼过瘾,赞这才是洽川特色之旅。
记得小时候年关,和母亲走上几里地路赶集,冬日的乡镇很是繁华,辛劳一年的人们在这一刻是轻松的,熙熙攘攘的街头,和母亲采购完年货,便开始在踅面摊位前排队。等吃完一碗踅面,嘴角的红油一定舍不得擦干净,那是回到村里在伙计们面前显摆的资本。
随着离乡的游子越来越多,踅面成了一种乡愁的回忆,等到岁末,那些离巢的鸟儿飞回时,几家老店里聚满了归乡的游子,略微生疏的乡音里,记忆中的味道是不变的,“大油不要,辣椒少放!”突然明白,不论口味如何改变,那些伴随记忆的东西已经刻在骨子里。即便不再如初喜欢,依然忍不住怀念。
路过一家老店,有真空包装的可以发快递,忍不住给闺蜜寄了一箱,我想她了,也怀念从前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