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人人都很了不起,都有别人比不上的地方。不妨跟汤用彤大师学学教育子女,敢于认同自己不行,敢于认同自己很棒。
在美国与吴宓、陈寅恪先生一起,被称为“哈佛三杰”的汤用彤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和思想家,被公认为是中国学林少见的能“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哲人。汤用彤不善喝酒、不通琴棋书画、不听京剧、不看电影、不听西洋音乐、不跳舞,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很无趣的人,同时他又有三样在外人看来稍显枯燥的兴趣爱好,即读书、写作加散步。他的儿子汤一介说“他平日除读书、写作外,几乎无其他嗜好。”
汤用彤有七个子女,长子汤一雄1939年夏天,在演出话剧《夜光杯》时病逝;次子汤一介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大女汤一平早逝;最小的儿子汤一玄,名字是为了纪念专注于魏晋玄学的日子。虽然他很少管孩子们的饮食起居,也从来不过问他们的功课,但是他很爱孩子们,对他们很慈祥。
19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常和熊十力、蒙文通、钱穆等诸好友去中山公园的春明茶馆、来今雨轩喝茶论学。每次去,他都带着年幼的孩子们。汤一介回忆这一段说:“父辈们喝茶、吃点心、聊天,我和妹妹吃完了包子就到处去玩。”
在西南联大教书期间,他常常与金岳霖交换着看英文侦探小说,偶尔陪同妻子和闻一多夫妇一起打麻将,或者带孩子们去散散步,在田间走走。汤家的孩子们都比较单纯乐观,和汤这些简单健康的兴趣爱好不无关系。
他不重男轻女,儿女中,他最偏爱大女儿汤一平。不仅去哪儿都带着,还常常让女儿坐在自己膝头,拍着她的头,操着湖北乡音吟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汤一平憨厚善良,自己养的小鸡死了,她伤心难过,相信小鸡像花草一样还会活过来。她从不娇气,在生活的困难时期,懂得帮助母亲分担家务。1944年,汤一平患肾炎在昆明病逝,汤用彤遭受巨大打击,心心念念的《魏晋玄学》一书就此搁置。汤一介曾伤感地回忆说:“我父亲最喜欢我妹妹汤一平,可惜她十五岁时在昆明病逝了。”
汤用彤作风开明,包容性极强。1952年9月,汤一介与乐黛云结婚典礼在北京小石作胡同汤家举行,汤用彤夫妇尊重年轻人的策划,在大四合院中为孩子们举办了一场只有喜糖、花生、瓜子和茶水的反传统婚礼。这场婚礼没有任何礼仪,就连向父母行礼也免了,也没有请父母或者领导讲话。
乐黛云回忆:汤一介的一个老朋友,闻一多先生的长公子闻立鹤,玩笑开得越来越过分,甚至劝告汤一介,晚上一定要好好学习毛主席的战略思想,说什么“敌进我退”“敌退我攻”之类,调侃之意,不言自明。第二天,汤老先生和老夫人在旧东单市场森隆大饭店请了两桌至亲好友,宣布我们结婚。汤老先生和我的婆母要我们参加这个婚宴,但我认为这不是无产阶级家庭的做法,结婚后第一要抵制的就是这种旧风俗习惯。我和汤一介商量后,决定两个人都不去。这种行为现在看来确实很过分,一定很伤了两个老人的心,但汤老先生还是完全不动声色,连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
在事关学问的问题上,汤用彤对儿女的包容是有度的。儿媳乐黛云是中文系学生,他和乐黛云交流《诗经》,提到其中有一句诗“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乐说没有读过,也不知道是哪几个字,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很惊讶地批评儿媳:“你《诗经》都没通读过一遍吗?连《诗经》中这两句常被引用的话都不知道?还算是中文系毕业生吗?”说得儿媳非常惭愧。后来他还耐心地解释,“厉阶”就是“祸端”的意思,梗”是“灾害”的意思。这句诗出自《诗经•桑柔全诗的意思是哀叹周厉王昏庸暴虐,任用非人,人民痛苦,国家将亡。
1958年,乐黛云被划为极右派,孩子刚满月就要下乡接受劳动改造。汤用彤一向洁身自好,最不愿求人,也很少求过什么人!这次,为了他的长房长孙,他非常违心地找了当时的学校副校长江隆基,说孩子的母亲正在喂奶,为了下一代,能不能缓期去接受监督劳动。江隆基同意让乐黛云留下来喂奶八个月。
汤用彤对儿女的教育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立身处世生活点滴去呈现的。汤一介说父亲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从来没有当着孩子们的面说过别人的坏话,也没有在孩子们面前发过脾气。他对我们家的帮工非常有礼貌。而且可以和车夫坐在门槛上聊天。”这样的家教后面立着的是人品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