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 4000 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三、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四、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
五、明、清(鸦片战争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一)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二)商朝
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剪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娥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亳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商纣王),此时的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各诸侯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 1046 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统治。
商王朝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在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这说明商朝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普遍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会的鼎盛时期。
传说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先后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于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动。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他是一位昏庸之君。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竟没有一个诸侯发兵相救。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脚下。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平王东迁,史称“东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在当时,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四)东周之春秋
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力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704年,楚君熊通自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士十五乡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 679 年,齐国已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齐国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一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 636 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吴
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前 506 年,吴国大举进攻楚国。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经营两百年的都城郢(在今湖北荆州),掠去大量的物资。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而吴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越
越国与吴国相同,都是楚的属国,但越的兴起比吴还要晚一些,直至允常执政时期,越主才始称为王。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旧臣文种和范蠡的协助下,击退来犯的国。后吴王夫差任用伍子胥为将,大胜越国,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践并不甘心失败,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尝一次苦胆,以示不忘国仇。经过几年的准备,越王勾践于公前473年灭吴,成为继吴之后的又一个南方大国。
秦
在几大强国中,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秦穆公执政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奚,使秦国强盛一时。但秦国地处中原之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到后来战国时期,秦才能以强大的实力消灭大国统一天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为甚。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韩、赵、魏、七网统治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
(五)东周之战国
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是我国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它们通常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
秦国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图改变这种局面。前361 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卫国人商鞅应募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组织民户、奖励军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强国。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广泛被秦人接受,成为此后秦国政策的基础。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易守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韩
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断。公元前 358 年,韩昭侯任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国的国力暂时得到加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人衰落。所以韩国是六国中最早被秦消灭的国家。
魏
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分裂出的国家之一,并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大起来。前344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达到鼎盛时期。前354年,魏国发兵攻打赵国,齐国派救兵援赵,击败魏国。后来,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以“增兵减灶”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灭亡。
赵
赵国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它都于邯郸,与齐、燕相临。战国后期,赵国因有名相蔺相如、大将廉颇等大臣忠心为国,颇为强大。而有关廉颇、蔺相如二人“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在廉颇、蔺相如辅佐赵王的十年中,强秦一直未敢对赵国用兵,直至前260年,秦大将白起用离间计使赵王弃用廉颇而用赵括为将,才于长平击败赵军,杀其士卒达四十万。秦以此为契机,逐步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燕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得以相对安宁,并无太多战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国已成为北方的大国至燕太子丹的时代,太子因见秦国强大,早晚会对燕国的统治不利,于是遣刺客荆轲刺杀秦王,不料,荆轲被秦王斩于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对燕深恨不已,秦王赢政于前226年攻下燕都蓟(今北京),消灭了燕国。
齐
齐国是六国中比较强大的国家,因其远离秦国,故而一直未与秦国有正面冲突。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占了蓟城,但在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国。而燕昭王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大将,联合三晋、秦、楚等国大举伐齐。联军只用半年时间便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的大部分国土。此后,齐国大将田单据此两城,以少胜多,大败燕军,才使齐国免遭亡国之祸。但在这五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其强国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复。
战国时期虽连年征战,但这丝毫未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此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学派理论最为后人推崇。这些学派的出现使战国的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而这些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征程,在九年的时间里,秦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于前 221 年统一了全国。至此,中国长达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得以结束,秦王朝的统治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