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3-6岁儿童处于运动的关键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攀爬是孩子们喜欢的运动,同时能够让幼儿在大肌肉、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普通的攀爬架和普通拼搭的攀爬架已经其他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所以在一号场域,我们对攀爬架的玩法和摆法有了升级和创新。
二、活动过程分析
(一)第一周的攀爬尝试
1.尝试新攀爬
近期我们的户外场域换到了一号场域。在老师们的布置下,攀爬架在操场南侧“安了家”。攀爬的种类和难度都大大提高了,同样高难度的攀爬也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攀爬架像一条龙一样,自西向东一路延伸到农家小院。孩子们也像一条龙一样自西向东爬去。很快便遇到了问题,其中一个攀爬架的高度比较高,达到了小朋友的脖子。怎样爬上攀爬架呢?子乔一只脚脚尖蹬地,另一只脚使劲搭在攀爬架上,两只手紧紧抓住攀爬架,起到借力的作用。第一次并没有成功,他紧接着调整了自己,将双手一前一后抓住两根攀爬架,利用右手的力气,右脚向上一跳,顺势将屁股“送”上攀爬架,再慢慢一步一步挪上去。
2.善用巧劲、通过多种方法爬上攀爬架
有了子乔的成功,小朋友们都来了斗志。莫莫摩拳擦掌,也学着子乔的样子尝试攀爬。莫莫身高不如子乔高,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莫莫发现每次弯腿蹬地时,他的胳膊便够不到第二根横梁,没有办法像子乔一样借力。于是他尝试新的方法。
莫莫:我长得太矮了,我上不去
师:他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或许你可以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法试试
莫莫和爸爸在小区里玩过双杠,双杠也是借助手臂的力量,弹跳将自己送上去。从一侧上时会有一只胳膊用不上力,所以他决定从中间按照上双杠的方法试一试,借助双臂同等的力量将自己送上去。
有了子乔和莫莫两个人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小朋友的斗志,孩子们排着队,一个一个的尝试着攀爬架
3.多加练习、攀爬更顺利
随着这次攀爬架难度的升级,孩子们对攀爬也产生了浓浓的兴趣。纷纷前来挑战攀爬架。再一次又一次中战胜它、征服它。而孩子们再一次又一次练习中,攀爬也越来越顺利。
(二)第二周的攀爬尝试
1.巧用小帮手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玩耍,班里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的上下攀爬。在他们的带动下,东侧的攀爬吸引了更多的小朋友来玩。小班的幼儿因为身高较矮、力气较小、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也明显不足中班幼儿,所以在攀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名女孩在翻越第一个攀爬架时就遇到了难题,因为攀爬架上车双杠之间间距较大,导致女孩在下攀爬时无法下去。
女孩:老师,我下不去了
在第二个攀爬架上的泽希听见了女孩的求助,快速转身下来,嘴里说着:我来帮你,这里我会
泽希一边轻扶女孩,一边用语言提醒她:你要转身,才能爬下来。如果这样往下就摔倒了。女孩肚子朝上、四肢向后的姿势确实很难保持协调往下爬。在调整姿势后,终于顺利通过第一关。
泽希在帮助了第一位小女孩后感觉不错,每次小朋友寻求帮助时,他总是积极的给予帮助。对于泽希的行为,我给予赞同,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为危险的攀爬处,或许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新角色——攀爬志愿者。
能够做志愿者帮助他人,首先自己要有足够多的经验,而泽希就非常合适。经过我们的调查,攀爬架的第一个、第二个难度是最大的,所以泽希也主要是在这里和我一起帮助他人。
回到班级里,我们对户外活动的安全、玩法进行了评价,同时也进行了攀爬志愿者的竞选。
芒果:我想当志愿者,我能爬上最高的攀爬架
一诺:我想当悬垂的攀爬架志愿者,我能提醒其他小朋友不往上爬
齐齐:我可以看小朋友不能倒着爬
孩子们对于志愿者非常感兴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了分工。
2.根据幼儿水平及时增减游戏玩法
小班幼儿对于爬上高的攀爬架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锻炼小班幼儿,我们将最高的攀爬架下多放了一个垫子,小班幼儿可以脚踩垫子向上爬,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小班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在个别难度系数较大的攀爬架旁投放长木板架,可以供幼儿滑下去,降低难度。
对于运动能力强的幼儿,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挑战性,我们又增加了新的玩法。一名幼儿作为裁判,两名幼儿比赛悬垂时长,孩子们对这个玩法很感兴趣。
三、活动反思
攀爬架是孩子们喜欢玩的户外器械,千篇一律的攀爬方式会影响孩子们游戏的积极性,在日常经常更换户外活动的花样,提高活动的难度,会让孩子们更有兴趣,提高积极性。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会参与到户外器械的创设中,让孩子们根据兴趣尝试进行搭建器械。
本次活动中,我们增加了几个更大、更高的攀爬架,提高了攀爬难度,更具有挑战性。孩子们对于爬不上的攀爬架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思考、讨论和尝试攀爬,最终获得成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支持幼儿活动但不局限、控制幼儿行为和想法,而是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有思考、有创作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平日里游戏中遇到的困难,不仅仅是教师考虑应该如何做,而是可以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去做。
同时,每个幼儿自身能力不同,教师在创设游戏玩法、投放游戏材料时应该有易有难,幼儿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需求进行选择,促进幼儿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