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笔记《人格心理学》13.3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社会学习理论

《人格心理学》Jerry M. Burger 陈会昌译

本章是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理论、应用和评价,包括

  • 行为主义介绍
  • 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认知理论
  • 应用:行为矫正与自我效能感疗法
  • 评价:行为观察法
  •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本文包括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增加了美国大学心理学对实证研究的重视,但是也遭到了很多质疑,“如果人只能从尝试和错误的结果中学习,人类的前景是暗淡的。”还有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围是否局限性太大,像思维和态度这样的“内部”过程为何不能像外显行为那样可以被条件化?由此,从传统行为主义向社会学习理论的转变开始了。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一些概念,一个是行为-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概念,也就说不仅环境会改变行为,行为也决定人所处的环境类型,这一环境又会影响行为。另一个是,社会学习理论家指出,人经常给自己提供强化物,按照你的内部标准去做,实现个人目标。

朱利安·罗特强调,人的行为的原因远比低等动物复杂,他提出一些“不可观察”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和人格。罗特加入了很多华生认为是非科学的东西到行为主义中,搭建了一座从传统行为主义通向人格的认知流派的桥梁。罗特指出,预测人的行为的关键在于每种选择的潜能。行为潜能是指某行为在特定场合出现的可能性。行为潜能有两个变量,列成公式为:

行为潜能 = 期望 + 强化值

假设你决心为准备一次考试开夜车,你也许会问自己,这次开夜车能提高多少成绩。这样的估计被罗特称为期望。行为主义者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联结,或称为习惯,是被过去经验所加强的。人们越是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强化,这一行为在以后再被强化的期望就越强烈。反之,如果行为没有被强化,得到好结果的期望就降低。罗特强调,根据期望比根据偶然的结果对行为进行预测更好

罗特模型的第二个成分是强化值。即我们偏好一种强化胜过其他强化的程度。很自然,我们赋予某种结果的强化值是随着情景的不同而变化的。当我们独自一人时,社会交往的强化值就高于不交往的强化值。不过,每个人还有一些自己看中的强化物,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几乎总是胜过其他强化物。

附录:《人格心理学》笔记索引

  1. 什么是人格
  2. 人格研究方法
  3. 精神分析流派:佛洛依德流派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4. 佛洛依德流派:相关研究
  5. 精神分析流派:新佛洛依德注意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6. 新佛洛依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7.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8.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9.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研究
  10. 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11.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12.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13.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14.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15.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16.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