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是上海闻名的繁华之地。但不为人所知的是,这个地名的由来同徐光启渊源颇深。
徐光启去世后,长眠在当时上海西郊的肇嘉浜、法华泾和蒲汇塘的交汇处。徐氏后人居于三水相汇之地,“徐家汇”由此而来。这里曾是明清时期西学传播的一个重要据点。
徐光启,是上海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天文、数学、农业、军事等诸多领域创下辉煌成就,为推动油茶产业发展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生于上海县城太卿坊,即今黄浦区乔家路。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顺天府解元。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选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学贯中西一代名家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译著《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著述《农政全书》《甘薯疏》《徐氏庖言》等著作。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称油茶为“楂木”, “生闽广江右山谷间……壳中仁皮色如榧, 瓤肉亦如栗, 味甚苦, 而多膏油。江右闽广人, 多用此油。燃灯甚明, 胜于诸油, 亦可食”, 并记载了油茶种子保存和种植方法,对油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徐光启创造了许多第一:第一个翻译《几何原本》,被梁启超誉为“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第一个主编中西合璧的《崇祯历书》,奠定了中国近三百年天文历法的基础;第一个创办兵工厂,是历史上第一个制作洋枪洋炮的军事工厂,比近代的军事工厂要早二百多年;创作了第一部农学百科全书《农政全书》;第一个提出人口每三十年增加一倍的观点;第一个详细叙述蝗虫的生活史,并提出防治蝗虫的方法。
徐光启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囊无余资 英名流芳
徐光启入朝几十年,关心民众疾苦,为地方治灾、救荒,将民本思想付诸实践,但是自己生活却廉洁节俭。《明史》称“盖棺之日、囊无余资”。
徐光启殁后,“贫不治丧,贷以归”。他的儿子徐骥听闻消息后立即到北京奔丧,赴京途中患病,第二年春天才抵达,将他的灵柩运回上海。
当时缺少资金营造墓穴,徐家只能将灵柩暂停在大南门外双园内。徐骥等人多方奔波,才将墓穴造成,直到崇祯十四年(1641)才落葬。
墓地在位于上海南丹路光启公园内,立有石牌坊,其上镌一对联,上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