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记录这本书的反常识。
反常识五: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你下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之所以只盯着自己的缺点,是因为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自己被人拒绝和否定,缺点成了人际关系中为自己找的保护壳。比如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发言,会说自己胆子小;不跟朋友出去玩,说自己内向等等。
反常识六: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关系确实是个问题,但是用个“皆”字,是不是太绝对了?
阿德勒认为,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有他人的因素。比如自卑感,终究是与他人的比较,如果没有他人存在,就不会有自卑感。
反常识七:自卑情结不等于自卑感,自卑感本身不是坏事
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动力,但是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因为有A所以做不到B,比如,因为我学历低,所以职业发展不顺利。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反常识八: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
反常识九:无论什么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原则上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
反常识十: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这条确实挺颠覆的。希望得到周围、自己喜欢的人认可,被周围的人接纳,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欲求呀。
为什么说根本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人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如果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反常识十一: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