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整天嚷嚷着要减肥却一肥到底;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学好英语却只认识ABCD;很多人想跳槽却只敢想不敢动,日复一日机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我们都想改变,而绝大多数人只停留在了想而没有做,我进小灶群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就对了!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却难住了绝大多数的人。
这本书告诉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我们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没有什么卵用,做了很多计划都泡汤没有实际,做了决定却一拖再拖的后果。是因为我们的心理模型在认知上被感性和理性而左右,一方面理性告诉你要着眼未来,让你有好的想法和期待;而感性却在一旁扇风说要及时享乐,要抽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于是就停不下来了。
我们常会找理由,“大考大玩,小考小玩”在放松自己,其实不过就是想玩,而之后却常常悔恨不已,早知道就好好复习了,然并卵,时间已经过去了!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我的同学、舍友们常在宿舍可以待一天追剧看动漫,嘴里偶尔吐出“哇,卡哇伊!”看完之后就不知道干什么了,翻了一下书看不进去又拿起手机玩了一天,到晚上又愤愤然说“不行,不能这样下去了我要看书了!”凌晨拿起书在翻,然后又拍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开始,这种只是让别人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陷入了恶性循环,却不知道如何改变就只能安于现状。
看似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太薄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这其实是情感上的原因。理性会带领你扭转感性的局面,增加你的自控力。
我的一个朋友友很懒,几乎每天都需要别人帮忙打饭,若没有人回去就干脆不吃。她看上去懒于改变,而实际上是没有可以吸引她到食堂的动力,而宿舍有吸引她的动漫。
我们常以为趋于了习惯内心产生了一定的抵御改变的力量,内心抗拒改变。其实不是,我们渴望改变,只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做起,没有方向。而我想起来一个学姐,她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她喜欢英语,她也不知道英语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只是她喜欢学,于是整天看英语的电影跟读模仿,毕业后来去了新东方任职,月薪15000。
她一直朝着英语这个方向努力,在周围的同学看来她沉迷于英语不能自拔,而毕业后却凭英语收入轻松过万。
常有一个朋友和我抱怨,不想整天这样浑浑噩噩的过日子,问她喜欢什么?以后想做什么?她都不知道,感觉希望渺茫。
而我发现她很喜欢帮别人化妆,而且化得还不错。她跟我说是从网上学的,看样子她还挺喜欢这个,我就建议她去报名。结果她真的去做了,而且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这个学期她再也没有和我抱怨过。
其实留心一下生活和自己,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朝着那个方向改变一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天学的这一理论:改变的三部分
除了个人,还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呢?
①运动员的训练。“底下传中”这个足球训练方式把运动员给训废了,为什么?因为教练一直让他们重复这个动作,熟练到了舒适区却没有跳出来。
②刻板的学习。“倒背如流”却把学生给教废了,没有理解光记得句子也并没有什么用,只怕转个弯就不会作答了。
……
对于我来说,学了这个理论我的哪些行为可以改变?
①快速做决定,不能拖拖拉拉。
②制定的计划要按时按量完成。
③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自己的精神粮食,时刻给自己充满动力。
愿我们都能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