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到中一班巡班,遇见孩子们正在猜郑老师的年龄。
“郑老师,你30岁!”
“为什么?”
“我妈妈说她就是30岁,老师像妈妈,就是30岁呀!”
孩子没有积累年龄与数字的关系对应联系的经验,或者说不知道两者之间有何种关联,只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虽然郑老师今年刚刚25岁,不过当听到孩子说自己像妈妈一样,心里一定很开心吧。
“30岁呀,大了,再猜猜!”
“28岁、20岁、3岁……”猜的年龄虽然都不对,但都比30小,孩子对数的大小比较有一定的积累。
这时,郑老师将这几个孩子叫到自己身旁,引导大家一起猜。她以28岁为基础,让孩子用比大小的方式猜出了年龄。特别是当孩子猜到23岁的时候,她说;“还要加2岁。”让孩子用往后数2个(或者一次数1个)的方式进行关于数的练习。
看他们猜得热闹,我问旁边几个小朋友:“你们能猜到我有多大吗?”
夏天小朋友连忙跑过来:“我有办法!”
“什么办法?”
她用手放在自己得头顶,横着比过来,刚好到我的腰部,她一边说,“我四岁”一边从上到下在自己得身上比划、数着“1、2、3、4!”好像在看每一段有多高。然后转过身来让我半蹲,从我腰部往上比划,数着“5、6、7!”
“园长妈妈,你7岁!”
虽然孩子混淆了身高和年龄的关系,但在这其中数学认知得到了发展,如练习了点数,学会找到单位“1”,学会用类比法解决问题,特别是先在自己身上比划,再到我身上比划,从而推算出年龄这一过程体现了孩子思维的连续性。
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体验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有趣和有用,也发展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