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就是走进一个新的世界。欢迎来到“一书一世界”。今天我们来继续来读《人性的枷锁》这本书。
在上一节中,我们讲到了菲利普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他天生就对宗教不感兴趣。于是他摆脱了家庭强加给他的宗教信仰,赢得自由的内心。
今天,我们来看看菲利普是怎么做到“我的人生我做主的”。
3 我们都曾渴望拥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到最后却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
丢掉了宗教信仰的菲利普,觉得自己有必要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并总结出这套哲学需理清楚三种关系:第一,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第二,是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他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哲学而苦苦思索,但每每都没有清晰的方向。
究竟要如何度过这一生,才算是活得有意义。对于菲利普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以什么职业作为自己安生立命之本。
在海德堡游学满一年后,伯父不再给他生活费,要他履行承诺回家谋一份工作。
牧师是伯父最初给他安排好的职业,可由于自己的不信仰上帝而坚决逃离了。
伯父伯母强调菲利普的职业要符合绅士形象的要求,最后他们让菲利普到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学徒,五年学成后可以到大公司上班。
可是学徒的生活太过单调乏味,与在德国海德堡的那段时间相比,菲利普不愿就此将就下去,他要去巴黎,要去到那个艺术之都,去大展自己绘画上的天赋。
可这时,他还不到21岁,没有办法自由支配自己的遗产。伯父坚决不同意菲利普去巴黎,他认为那是个是伤风败俗、藏污纳垢的地方,况且他也不认为绘画是一个什么正当的职业。
菲利普很伤心,最后是伯母心疼他,拿出自己最后的私房钱送菲利普上了去巴黎的火车。
菲利普在巴黎学习了两年的绘画,期间,他遇到过很有天份却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也亲眼见证一个勤奋画家因为清贫而饿死。
菲利普不认为自己画的画比他们更好,假以时日,会不会更好,他看不到希望。
书中是这样描写他此时此刻的心情的:
“菲利普想来想去,似乎觉得在真正的画家、作家、音乐家的身体里都有那么一股力量,在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种力量让人无法抗拒,只得为了艺术奉献出自己的一生。他们臣服于一种无意识的影响,被占据自己身体的本能玩弄得团团打转。生活从他们的指缝中溜走,白白被荒废殆尽。
菲利普认为人的一生要实打实地认真度过,而不是逢场作戏,表演给别人看。”
从这一段心理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不是一个献身艺术的人,他没有从绘画中体验到忘我的境界。因此也注定了他哪怕再努力也只能是一个二流的画家,他画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这一段在作者的另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也有过论述,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就是那些只看见天上月亮而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此时的菲利普还很年轻,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很难让他做出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于是他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他的导师。
导师推心置腹的一番话,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
“‘如果你问我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我会建议你咬咬牙,下定决心干点别的试试运气吧。听上去也许很难,但我告诉你吧,我愿意拿世上所有东西去换取一个机会,一个能让我回到你这么大的年纪,遇到一个能给我这样建议的人,并且乖乖按着他的建议来的机会。’
菲利普被这番话惊呆了。福瓦内老师硬生生地挤出一丝微笑。他的眼睛还是那么严肃而惆怅。”
菲利普听完导师的话后正考虑如何找个说的过去的理由回家,此时,收到了伯母离世的消息。可爱可亲又可怜的伯母,最后一次救了菲利普。
菲利普觉得自己试错也试过了,快活也快活过了,可以考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他并没有后悔当初没有听伯父的安排,一开始就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没有年少的漂泊闯荡,怎能意识到稳定的美好,况且这几年他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
于是他和伯父唯一一次做了相同的决定,选定了像他父亲一样当个医生。这一年,他满21岁,可以自由支配父母留给自己的金钱,却又似乎顺从了伯父的安排。
这样,菲利普就冲破了自己人生中关于理想的枷锁,不再为自己的未来而迷茫。
是呀,每个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我们都曾渴望拥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到最后却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
明白了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的菲利普就可以安安稳稳地生活了吗?不,他还要经历一场浩劫,迎接他的是第四重枷锁~爱情。